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运成南美看中国窗户 曾因习俗不同产生误解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2日18:42   体坛周报

  记者程征报道 当阿根廷《奥莱报》记者巴勃罗8月30日在北京转机之际,匆匆给本报发回了第一篇奥运见闻的稿件,而后便赶往上海等待阿根廷国奥队的到来了。那是一篇充满惊奇的报道,仿佛让他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甚至题目就能让人感觉到他的惊异——《除了冰激凌,一切都不同了》。

  在自己的文章中,巴勃罗详细阐述了在他在完全意想不到的见闻。“在中国,只有哈根达斯冰激凌店里有我熟悉的味道,其他所见所闻都是新奇的。奥运村的道路像城市里所有的街道一样宽阔,为奥运会所兴建的场馆都是最先进的设计和设备……”毫无疑问,他的眼睛都看直了,甚至有点不敢相信。

  习俗产生了误解

  南美洲其实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除了相距遥远之外,交往的困难也成了一道障碍,没有多少南美人会来地球另一端的中国采访或旅游,人们对中国的了解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转自欧美发达国家的报道,而那些文章中充满了偏见。甚至有不少南美人以为中国人还都是戴着斗笠干农活的乡下人。

  北京奥运会向南美洲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的窗口,记者们可以亲眼看到今天的中国,可以不再借助欧美媒体的转述对中国的印象了。诚然,以往也有个别南美记者来到过中国并曾写下他们的所见所闻,但他们的文章或被压缩、或被淹没在其他报道之中。像奥运会这样大规模地对中国进行报道,怎样说都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第一次总难免有点摸不着头脑,加之历史的缘故,难免还有些欧美媒体宣传的影响,或者还有一些旧有想像的阴影存在。不过,造成这一现象更多的是南美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中国现实之间的落差。

  譬如,巴勃罗文章中提及园艺工人烈日下的手工操作。在阿根廷,摄氏30度时足球就要分为四节来踢(上半场和下半场中各有几分钟暂停,球员喝水补充身体消耗),当然觉得中国工人的劳作繁重了。也有说得有些道理的地方,譬如汽车总是在鸣喇叭。在很多国家,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鸣笛,否则会被视为极为无礼甚或是骂人的行为。

  诚然,除了对这类落差造成的不理解外,文章中更多的是赞叹,而且赞叹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对不理解现象的描述。

  以巴勃罗为例,迎接阿根廷国奥队的抵达之后,他笔下的文章便被热情的中国球迷所“抢占”。在中国看到那么多支持阿根廷队的球迷,听到“里克尔梅,加油,加油”的呼喊声,他似乎感觉回到了主场。

  新形象正在形成

  到目前为止,大批的南美记者还没有到来,但可以想象,在这些南美同行到来之后,他们将像巴勃罗一样,惊奇的认识中国。就像6月份曾来北京进行先期采访的乌拉圭著名电视主持人胡里奥一样,采访了两周之后感慨万千,对记者说:“场馆组织方太热情了,国家体育馆为我一个人把全部灯光都打开。”他还对在旧货市场寻宝、在服装市场讨价还价痴迷起来,不停地说是从未有过的奇特而迷人的经历。

  记者清晰地感觉到,来自南美等地的第三世界媒体,这一次是亲眼看中国、亲身体验中国,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转载欧美发达国家媒体的报道。在他们的眼睛里,中国是迷人的,令他们永生难忘的地方,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正在渐渐取代他们印象中那个贫穷落后的中国。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不支持Flash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