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他们全都是“友好使者”
10个月前,美国小伙柯凯文作为交流学生来到北京大学。大街小巷迎接奥运会的标志和满城浓郁的奥运气氛感染了他,报名申请奥运会志愿者成为他“很自然”的选择。
如今,经过一系列培训的柯凯文已记住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口号,“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他通过志愿服务认识了许多中国朋友,同他们的交流使他的汉语水平提高得很快,对于北京和中国的了解也更多了。
柯凯文说,作为一位外籍人士,能够以志愿者的身份经历北京奥运,让他倍感自豪,“志愿者服务让我能看到中国人的相互支持,看到中国的发展。所以我很兴奋能够做我现在的工作,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
尽管来北京的时间并不长,但柯凯文已喜欢上这里,奥运即将来到,他说自己会努力做一个传递中国文化的“友好使者”。
柯凯文的一席话与乔治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些年我一直在加拿大、希腊和中国之间努力传递文化和友谊,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友好使者’,现在这种感觉更强了。在为奥运服务的同时,我希望能用更多、更好的中国歌曲来履行‘友好使者’的使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乔治说,“除了担当志愿者,今年9月残奥会期间,我会与加拿大残疾人艺术家代表团一起在北京演出,为中加残疾人的交流作出贡献。”
(记者张琳 曾晶 北京报道)
相关链接
外籍志愿者“百里挑一”
北京奥运会期间,200多名外籍志愿者主要做什么工作呢?他们又是如何评选出来的呢?
记者从负责北京奥运会外籍志愿者招募工作的北京市外事办副主任李洪海处了解到,这200多名外籍志愿者都是经过北京奥组委3轮严格测试后选拔出来的,测试不仅包括新闻写作,还包括角色扮演等素质考核。据北京奥组委提供的数字,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共吸引了21714名外籍人士报名参与志愿者活动,最终留下来的可谓“百里挑一”。
“从网上报名、注册、选拔,到最终通过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制定的招募确认工作流程,外籍志愿者招募工作历时1年零3个月,其间有近百个国家的外国人士报名参与志愿者的选拔。”李洪海介绍,“通过注册的外籍志愿者中有夫妻、父女,他们目前大多在中国学习或工作。”这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志愿者,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召唤下,将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北京奥运会期间,这些外籍志愿者在赛时将服务于奥体中心场馆群、奥运村、主新闻中心、首都国际机场、奥林匹克接待中心、观众呼叫中心等十几个不同的,主要承担观众服务、语言服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