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邓:你说错了,如果到了国外,要学好英语,整天“钻”在“华人圈”,那和国内有什么区别。
吴:你作为两届奥运会冠军,到国外学习肯定条件不一般。
邓:在英国,乒乓球这个项目并不为人们重视,奥运冠军只能说明过去,到那里学习,和普通留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我租了英国一位老大娘的一间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如遇雨天,披着雨衣,骑着自行车去上课。一个星期只能吃两次鸡肉,你可能不知道,在英国,鸡肉比蔬菜还便宜。
背景链接:在英国进修期间,外教给我们上课,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毕业的一位硕士研究生给我们团当专职翻译。然而,英译汉时,邓亚萍给这位硕士研究生校正汉语,汉译英时,邓亚萍准确地归纳我们的学习提问,英国老师频频点头,心领神会。诺丁汉大学的宣传册封底就印有邓亚萍的大幅彩照。该校以培养出邓亚萍这个高材生为荣。
吴:学习语言可能是比较枯燥的,你已是功成名就了,还能吃下这苦。
邓:走下领奖台,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干什么事都要吃苦,甘于寂寞,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整天想过去如何如何没用。只有下决心去做,就都能做成,当然还要掌握窍门,我的办法就是多读多练,大胆地用。
吴:听说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攻读体育管理的硕士研究生,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邓:中国体育所获得的奥运金牌当中,女子获金牌多,男子少,这个现象值得关注。我认为欧美男子与中国男子身体条件相比,欧美女子与中国女子身体条件相比,女子的差距要小一些;中国男子体育的起步与欧美男子体育的起步相比,中国女子体育起步与欧美女子体育起步相比,女子的差距要小一些。还有,中国女子特别能吃苦,特别勤劳。你看,当年孙晋芳、张蓉芳大姐姐们吃了多少苦。正因为吃了苦,才登上了“五连冠”宝座。
邓亚萍谈退役
背景链接:职业运动员是因为从小参加训练,文化课自然受到较大影响。不管是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亚洲冠军,还是壮志未酬的失意者,到了一定的年龄段都有一个退役的问题,都有一个“二次就业”的问题。“邹春兰事件”让全国震惊。运动员的退役安置是令管理层头痛的一个难题。邓亚萍的“成功转身”自然引起了我的兴趣。
吴:你在当运动员的时候是不是就喜欢学习?
邓:训练和学习在时间上不是一对矛盾,这就看你怎么处理。在我看来,有时训练累了,读书是一种调节,也是一种休息方式。我就特别喜欢看《卡耐基大传》。
吴:当个专业运动员,取得成绩是很风光的。
邓:不管你取得多大的成绩,你都有退役的那一天,都要面临“二次就业”,我觉得,每位运动员只要从进专业队那一天,就要想到退役,平时挤出一点时间,应该用在学习上。
吴:你对专业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再就业有什么看法?
邓:实现较好的再就业,前提就是学习和职业培训,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作为管理部门,要为退役运动员学习创造条件,送到有关院校培训,专业的选择要注意队员原有的基础和爱好。作为运动员自身,要有这种危机感,过去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要珍惜组织上提供的机会,真正下几年工夫,完成学业或掌握一门技能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吴:运动员要学好文化课,大家都认识到了,但外界还有一些说法。
邓:那“八个字”我也知道。在我看来,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强于常人,这是竞技体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同时也要看到,真正重大的比赛,比的不只是体力,而且还有意志品质和智慧的较量。你看陈忠和、孙海平老师,都是运动员出身,但都足智多谋。不能太在乎外界的议论,关键是我们自身要自信,要努力。
结语:写出这段迟到的访谈,想告诉读者朋友:作为奥运村副村长的邓亚萍,有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有知识女性、职业女性的大方和自信,她的中文表达逻辑严密,有板有眼,所有这一切,源自她的勤奋与吃苦。
邓亚萍——
中国体育界的骄傲,
中国女人的骄傲,
中国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