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糖画变脸看傻外国记者 “重庆小屋”北京出彩(2)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4日15:21   重庆晚报

  80平方米

  浓缩巴渝文化

  一出变脸,竟令踏入“重庆小屋”的各国记者惊讶了。在这个七八十平方米的帐篷里,让世界惊讶的又何止这一个?在屋中间,两位重庆工艺美术大师正在旁若无人的专心创作——柯愈勄老师正在精心雕刻着一块黄杨木,从已经雕出的模子来看,一只青蛙正跃然于一只木鱼之上;一旁的刘贵兵老师正忙着重庆街头常见的画糖画,只见刘老师拿着糖勺在画板上飞快地舞动,一条栩栩如生的蟠龙就出现了。

  除了现场表演,四周的展板上展示了川江号子、梁平板画、蜀绣、石柱土家啰儿调等重庆民间艺术,甚至国人皆知的涪陵榨菜的制作工艺也有着详尽的介绍,图文并茂。谭小兵告诉记者:“这间小屋浓缩了重庆市的2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另一边,有外国记者已经饶有兴致地向柯愈勄问道:“这里包括重庆的全部文化元素吗?”柯老师大声地说:“当然不是了,重庆是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这里只不过是我们文化遗产中很有限的一部分而已。”

  小屋成员

  互相叫不出名字

  “重庆小屋”中一共有16位成员。8月1日,他们在重庆相约,一起来到北京,将在这里共事到残奥会结束。

  这就是一个其乐融融的“临时家庭”,而且还是“三代同堂”。年龄最大的成员是已经年过60的柯愈勄老师,他指着年龄最小的、只有21岁的讲解员杨昀笑着说:“按年龄的话,她该叫我‘爷爷’了。”画糖画的刘贵兵老师看起来言语较少,而唱石柱土家啰儿调的江小平老师则具备着表演艺术家天生的活泼个性,他们是这个“家庭”里的中生代。

  最活泼、最能处到一块的还是20出头的徐超和杨昀,因此当记者拍照时,他们也成为镜头前最活跃的“模特”。不过有意思的是,因为工作繁忙,这个刚刚组建的“家庭”各成员之间甚至还相互叫不出名字,看到记者在交换名片,他们也各自拿出名片互发起来:“在一起这么久了,大家还是相互认识一下噻!”

  “重庆小屋”

  出类拔萃

  中外记者采访“重庆小屋”大约花了十几分钟时间。记者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之后,本报记者乘机采访了来自奥组委的领队:“一共有这么多小屋,为什么将‘重庆小屋’选为四个提前对外开放小屋之一?”他笑着说:“其实在今天之前,我们这些‘小屋’都试开放过一些时段,总的来说,‘重庆小屋’得到的评价很高,许多官员和游客参观之后都说这里很有特色,这些文化项目也很有意思。要展示,我们当然展示最好的。”

  本报前方报道组记者 范天亮 张斯瑜 胡敏 巫天旭/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不支持Flash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