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3岁江苏金坛董事长的雕刻奥运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4日20:01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8月4日电(记者蒋芳 张冉)53岁的江苏金坛一家企业董事长杨兆群有个特别的爱好——刻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他,却带领他的5人团队,完成了长29米、宽2.008米的巨幅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

  完成后的作品带给他一个又一个惊喜:7月18日,他收到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的

  亲笔信,信中对他在北京奥运会来临之际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并预祝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7月29日,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10天之际,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到金坛,绝版收藏这幅刻纸作品。

  白色做底,左右两边是圆弧形的红色刻纸图案,杨兆群的名片甫一出手,就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吸引人的,不仅是名片上江苏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头衔,还有充满个性的民间艺术刻纸的图案。

  和他的名片一样,《从雅典到北京》创造性地把传统的金坛刻纸与现代的北京奥运相结合。

  北京申奥成功的那天,杨兆群异常兴奋,立刻开始构思创作一幅刻纸作品表达对北京奥运会的祝福。想到北京是在2008年举办第29届奥运会,他就把刻纸的尺寸定为长29米,宽2.008米,更巧的是第1届和第28届奥运会都在雅典举行,所以就把作品定名为《从雅典到北京》。

  因工程浩大,杨兆群组织了一支5人的创作小组。为收集资料,他亲赴雅典、悉尼、巴塞罗纳等奥运举办地考察。最终确定作品内容以五环标志为主,由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历届奥运会的金牌、八位奥委会主席头像、吉祥物、以及29届奥运会运动项目等组成,其中穿插和平鸽、祥云和运动福娃,组成花朵。

  与剪刀剪出来的剪纸不同,刻纸要用刻刀一刀一刀地雕刻出来,不仅可以刻出掌上小品,还可以刻出鸿篇巨制。刻纸时,在玻璃或蜡制的底板上,运用划刻粘贴、阴阳对比及镂空等各种手法,可以做到整幅画面千刀不断,万刀相连。

  经过4年多的屏息运刀,2007年12月,这5位刻纸艺术家们终于完成了作品。然而,正是这样一群人,却没有一个接受过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训练。杨兆群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看着隔壁的哑巴邻居一刀一刀刻纸,慢慢地就学会了。

  金坛是中国刻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金坛刻纸构图繁茂、刻工精细,被誉为“江南一枝花”,隋唐时就有了刻出来的双喜、门花、灯花等。如何让一项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生?杨兆群别具匠心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为了让作品能够出版印刷,他特意用电脑设计草图。在刻纸作品完成的同时,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名为《从雅典到北京》精装书也出现在市场上。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工作繁忙辛苦,却依然能对奥运和刻纸热情地投入,用杨兆群自己的话来说,是因为爱好,和对奥运的那份心意。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不支持Flash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