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自信面对挑剔
在充分准备之上,北京建立了它的自信,自信面对来自各方的挑剔。
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可能还是空气。
记者注意到,几乎每一次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出现在记者面前,都会被问及空气质量问题,以至于他有时候会开玩笑:“陌生的面孔,熟悉的问题。”
最富意味的是有记者问他,你怎样说服那些试图带口罩来参加奥运会的人不那么做?杜少中的回答是,他们这样做,除了增加行李重量外并无益处。
杜少中的回答无疑是有底气的:进入8月以来,连续3天都是一级。1999年以来,北京的达标天数已经增加了40%。
这种从容,不仅仅反映在面对一些媒体的挑剔上。相关部门亦在充分筹备基础上,主动出击,彰显从容。比如将北京时间拨快30秒,比如让外刊进入中国……
不以牺牲市民方便为代价
而如此精心准备,却并非以牺牲市民生活方便为代价。
8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奥运场馆时说,要让居民成为奥运会最大的受益者。
从筹备过程中的诸多细节来看,筹备奥运不扰民乃至要让居民成为最大受益者,我们做到了。
从7月中旬开始,警方对进京车辆实施安检。由于小型车安检需要3分钟左右,而大型车则需10~15分钟,造成进京方向的车辆严重拥堵。
几天后,新措施出台:对于进京的省际长途车,警方将执行“落地安检”,即进京后直接驶入终点站,由民警在终点站对车辆和人员实施安检。拥堵现象由此大为缓解。
同样的考虑也体现在民众就医上。奥运会期间,3000多名医护人员被抽调至奥运场馆,负责医疗保障。
虽然被抽调人员不足北京16万医技人员的3%,对民众就医的影响依然被想方设法减小。7月24日,北京市卫生局作出硬性要求,奥运会期间,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增设周六、周日全天门诊,同时必须安排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在岗值班。
“担心奥运会影响居民看病,我的回答是,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说。
也正因为此,在家门口看到奥运的北京市民,在刘志看来是奥运的“坚强后盾”。
“他们勤奋学习外语和奥运知识,努力掌握各国的风俗习惯和文明礼仪,积极参加奥运志愿服务活动,全力支持政府的筹办工作。”刘志说。
此刻,热情好客的北京市民,正张开双臂,盛装以待,笑迎八方宾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