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脸谱
人物专访之 四
奥运会体育图标是奥运会基础形象元素之一。而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的要求。
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的巧妙运用,使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显示出了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统一。
据说,当北京奥组委将这套图标递交到国际奥委会时,有位奥运景观专家评论这套图标“可能是奥运会历史上最好的一次”。
这套图标的设计者就是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杭海。杭海和妻子贺阳是北京奥运设计团队中有名的“夫妻档”。在杭海领军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中心,以无数件奥运设计闻名全国的同时,其爱人贺阳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服装总设计师,也在全国风生水起,在整个北京奥运会期间,将有13万奥运会的志愿者、工作人员、技术官员身穿贺阳设计的衣服出现在北京的各大场馆。
在杭海的设计作品中,除了国人熟悉的奥运奖牌“金镶玉”外,另外一件叫得响的恐怕要数奥运单项体育图标的设计。
文/图:本报特派北京记者廖杰华
关于策略
胜在正确把握奥组委心态
记者:中央美院有全国唯一的奥运艺术中心,这是不是意味着你们在相关设计上有明显优势?
杭海:虽然奥运艺术中心是奥组委授权设立的,但并不意味着奥组委就会把一些项目直接委托给我们来做,我们依然得通过招投标才能参加,因为必须调动全社会资源来办奥运会。
记者:您参与了奥运众多设计,在您看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杭海:我个人认为胜在策略方面。是我和我的团队对北京奥组委到底需要什么有特别的敏感。
记者:是怎么揣摩奥组委心态的?
杭海: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章采用的是张武的“京印”方案。当时我们就想,书法、印章这些都是只有中国才有的艺术形式,如果采用书法,在设计上能与“京印”形成一个系列,通过的可能性才比较大。我们的另一个方案是剪纸,这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民间特色,而且在设计上很容易现代化,这肯定符合奥组委的审美。
记者:对中国本土艺术的追求,每一个设计者都会注重吧?
杭海:是的,北京奥运会的设计要体现中国的文化特征和艺术气质,每一个参与竞标者都十分清楚这个要求,而且每家都做了。不同的是,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到底需要提取哪一部分,采取哪一种形式最适合,每个设计者的判断不一样。北京奥运与以往都不一样,独特性是北京极力渴求的。当然追求新奇也是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国际奥委会需要靠这些东西来保持和提升它的品牌价值。
记者:在奥运这种大的设计上,一味地揣摩客户的心态并不是好事吧?
杭海:很多时候,商业公司在做客户方面非常独特,他们总是能做出客户需要的东西。但一味地揣摩会让商业公司很难踏实地静下心来,做不到对文化、艺术的深入研究,因此很多方案只是一味地去迎合。
关于篆文
象形文字具有国际通识性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篆文?
杭海:在古代世界,象形文字是共通的,西方国家最早的文字有很多都是象形文字,比如希腊的文字,最早也是从象形文字中发展而来,这与中国文字的特质是一致的,因此大篆的风格具有国际通识性。
记者:选用篆文的优势在哪里?
杭海:选择篆书之美这套方案一是和奥运会主图标交相辉映,一书一印颇有举案齐眉的架势;二来可以突破一直以来以图说图的图标设计思路,用近似于象形文字的却又更简洁的篆体元素表达图说的意味,充分展示了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传承。
记者:但这些文字用在体育图标的设计上会不会显得过于复杂?
杭海:当然不会。我们设计的这一系列图标,不是单纯的艺术设计,其识别功能是第一位的,我们的目的是让人们看到这些图标就很容易想到相应的体育项目和比赛场地。它只是一个有汉字意趣的图标,我们采用了最简单的结构和笔画来表达。如果单纯追求文字的味道,会影响图标的清晰度。
记者:据说您是一个不太喜欢体育的人,那您是怎么把这些文字和体育结合的?
杭海:我是不太看体育比赛,但这些图标不是我们在设计室里凭空想象出来的,我们搜集了大量的体育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图片,并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当然我们也需要单项组织技术官员的帮助,因为只有他们最清楚什么才是最标准的体育动作。设计出来的初稿提交到各个体育单项组织后,我们根据反馈意见作了再次的修改。
关于成功
很多事情都是阴差阳错
记者:设计的难点在哪?
杭海:因为我们选择篆书的时候,就选择了这种风险。篆书元素作为文字这一特殊形式的优点,反而成为了设计过程中最让人头疼的地方。众所周知,我国的书法,讲究精气神的神韵配合,一笔一画都要有风骨。但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不可避免大量的动感曲线与汉字的相对宁静的态势之间还是有一定的矛盾,过于强调动感的结果就是或垮,或歪,整个字形不完美。虽然作为图标,依然可以说是相当漂亮的图标,但既然是以篆书元素为基础,以字形为蓝本,这种缺憾就必须尽可能地避免。蹦床、沙滩排球、跳水三个图标的数次易稿基本上都改动了几十次,到最后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处在一种抓狂的状态了。但还好,在所有人坚持不住之前,我们完成了设计。
记者:您的压力特别大吧?
杭海:坦率地说,并没有特别大的压力,最开始只是试试,谁知道有没有谱。到后来,核心团队让我负责,我才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记者:做类似的奥运设计,除了专业技术,还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杭海:因为领导不专业,他们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阐述变得特别重要,你要讲得他们听明白,符合他们的精神。因此设计是一方面,如何把设计讲清楚又是一方面。他们对我们特客气,有些问题他不说得很清楚,只是说“是不是这样好一些”。但你要清楚,哪些只是语气词,哪些又是希望你怎么样,你要能真正听懂领导的意见。
记者: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为什么在设计中见不到龙的影子?
杭海:我一直特别希望用龙,龙才有中国文化的神韵。但中国所有看得见的龙,都是极凶的,而且越是皇家的东西越凶。在西方,龙是一个恶魔。其实我们很在意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我们要给世界一个友善的面孔。
关于自己
其实我不特别要求上进
记者:您当初设计的这些图标如今已被广泛运用,您满意这些设计吗?
杭海:作为体育图标还是满意的,但后来发现有些体育图标的线条还是细了点,放大的时候力量不是特别够。
记者:在这次奥运设计中,中外的设计师都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元素,能不能说这是一个传统文化复兴的机会?
杭海:这次奥运设计有些作品有质量,有些很一般,但有一点是比较振奋人心的,因为许多传统的东西被现代化的手法表现了出来。这表示传统是有力量的,传统是可以和现代结合的,但这次只能算是个成功的尝试,远没达到一定的水平,问题是一样东西用传统的元素或意象再现出来,大家都很喜欢,但就是很少人会去做这方面的工作。甚至你问一个小学生中国有什么东西,他最多告诉你四大发明之类的东西。但具体到中国的茶壶、筷子、剪刀等等,设计得怎么好,他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了,没人教他这些。
记者:您怎样评价自己?
杭海:其实我本人不是特别要求上进,我更喜欢悠闲的生活,很多事情都是阴差阳错。
杭海 199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负责北京2008奥运会核心图形设计、奥运会单项体育图标设计、奥运奖牌设计、导视系统设计、KOP系统设计、门票系统设计、注册卡设计、火炬传递形象系统设计以及北京2008残奥会单项体育图标设计等项目。
杭海也许是北京奥运会上最“牛”的设计师——这是许多网友对他的评价。在与奥运有关的许多耳熟能详的设计中,都有他的名字。但他并不只是其中的参与者,而是核心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