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声玉振奏响王者夺冠之音 谭盾解释其体现中国哲学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2:57   重庆晚报

  引子 金与玉的巧妙结合,在北京奥运会上并非只有“金镶玉”的奖牌。昨天,北京奥组委正式发布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颁奖仪式音乐和比赛现场播放的体育展示标志音乐——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奏出的历史声线,将与2008年的玉磬之声完美结合“金声玉振”,奏响北京奥运会的王者之音。

  颁奖仪式音乐分四部分

  远古之音加现代之乐来自城隍庙前一杯清茶

  制作

  颁奖仪式音乐分四部分

  发布会现场展示了由三名中外著名作曲家谭盾、王和声和瑞典人罗伯特·威尔斯,共同创作的颁奖仪式音乐和体育展示标志音乐。其中,堪称“王者之音”的颁奖仪式音乐,由两名中国人共同创作完成。乐曲共分四部分,包括标志音乐、入场音乐、颁奖音乐和退场音乐,乐曲的最大特色已不仅仅是融入中国特色的“茉莉花”元素,更在于将中国古代的编钟和现代的玉磬之声合二为一、古今共鸣,形成“金声玉振”的宏大音乐效果。

  而谭盾与罗伯特·威尔斯共同创作的体育展示标志音乐,将在比赛开始前大屏幕宣传片、运动员上场、比赛转场等很多环节播放,时间大约45秒。

  创意

  远古之音加现代之乐

  颁奖音乐的设计者谭盾表示,他受到奥运奖牌“金镶玉”的启发,采用中国最传统的“金声玉振”理念,采取“古代的打击乐”方式,用金属与玉器的敲击声音,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交汇和太极的融会贯通。至于在第三部分颁奖音乐中延续《茉莉花》的元素,谭盾表示:“从香港回归到奥运申奥片,‘茉莉花’这个旋律已经是一个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精神传统的音乐符号了。”

  灵感

  来自城隍庙前一杯清茶

  将古今之声完美结合,这样的灵感来自哪里?

  谭盾说,他有一天和家人到上海豫园喝茶,看到城隍庙牌匾上书写“金声玉振”四个字。随即,他赶紧查询“金声玉振”的来源出处,发现这并非音乐名词,而是中华民族在水乳交融的协和里提出的,体现了中国最传统的和谐、融合、共存、共振的理念。

  谭盾说,“金声玉振”代表了中国哲学美好的一面,也让他找到了灵感。

  幕后

  国宝留下的“历史之音”

  “金声玉振”的理念确定后,谭盾决定选取远古的“金”和2008年最新的“玉”,用中国最古老的编钟和中国最新的玉磬来制作颁奖音乐。因此他选择了湖北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曾侯乙”编钟,然后选用安徽的灵璧和湖北的荆州采集的玉石,制作了100多件玉磬。

  从保护文物角度看,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是不能被敲的,因此无法现场采集。不过好在11年前香港回归时,经江泽民主席特批,谭盾曾在湖北博物馆敲了一次曾侯乙编钟,将这宝贵的“历史之音”存入电脑,放进了声像博物馆,而这次将这宝贵资料调出来使用,终于获取了宝贵的编钟之音。

  本报前方报道组 记者 范天亮 张斯瑜 胡敏 巫天旭 北京专电

  链接

  《茉莉花》是一首江南小调。早在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就记下了这首民歌的唱词。该曲曲调清丽流畅,委婉妩媚,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也是最早传到外国的一首中国民歌。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茉莉花》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随后的20多年里,江泽民访美,克林顿或普京访华,以及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上,《茉莉花》奏响在一个个历史瞬间;它甚至被美国发射飞船载入太空,成为真正的天籁之音。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不支持Flash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