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这几天的新闻发布会啊,我感觉都说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刚才不是跟你说吗,我们经常就是围着一个大圈转。从“感觉”开始,到“是否改善了”,再到“用什么改善了”、“怎么改善了”,然后“结果如何”,监测没监测?监测数据如何?标准怎么样?这些标准是否保证空气质量能够改善?你们兑现承诺的情况怎么样?你们都兑现了,空气质量达标了,人的感觉怎么样?……就是循着一个圈来问。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就把很多概念搅在一起,有些是科学的,有些是通俗的,所以很难用很短的时间来回答清楚。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我讲了3个基本的问题,一个问题是,“蓝天”是什么意思?阴雨天、雾天是什么意思?达标天是什么意思?但问题是,这里面确实有一个互相的关系问题。就是说,比如雾天,有些时候这是自然现象,有些时候却是伴随着污染物超标产生的一种情况。因此要做具体的分析,要用监测数据来说明。然后才是加入人的感觉。比如说,今天与昨天相比,我不知道别人的感觉怎么样,我就觉得昨天的天好像比今天的天舒服,比较凉爽;而且,昨天感觉的舒适度好像比今天还高。但是,实际上,空气当中污染物的浓度,今天比昨天低得多———如果剩下的这几个小时情况正常的话,今天到中午十二点,监测数据将会表明,这是在一级左右;而昨天呢,监测数据表明,24小时的空气污染指数是90。从监测数据上来看,是有比较大差距的,今天好于昨天;但从人的感觉上来看,昨天好于今天。
最后我说这样一个结论,看您同不同意?实际上无论运动员,就是人的感觉舒适与否,与空气的污染指数不一定是相关的。
它是有关系的,但不是一定会影响到运动员,并不是像人的感觉那样,因此我们说,用人的感觉来评价空气质量是不科学的。如果要评价空气质量,还要用监测数据。如果用人的感觉,它不仅是有污染排放的问题,还有舒适度的问题,包括温度、湿度等等因素。所以,我想还是应该非常客观地来看待北京空气质量,然后要从实际出发来平衡自己的感觉。
您反复回答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在反复地给我们上课。
(笑)不是上课,我这只是与大家探讨。不管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对于外国人来说,奥运会4年举办一次,对人类来说都是一大盛会,对我们来讲都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来改善环境。实际上,中国人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即使在抗震救灾那样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放弃对奥运会的积极筹办。我们尽最大努力,目标就是让大家感觉更好一些,心情更好一些,使奥运会真正成为一次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