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运村除运动员就是志愿者 国外选手“渴望”中文名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10:23   体坛周报

  说得简单粗暴一点,北京奥运村里,除了运动员就是志愿者。走在路上,随处可见身着蓝、红服装的志愿者们——包括刚刚成年的学生、退休的老人、华人华侨甚至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友人。奥运村,其实就是“地球村”。

  一切为了运动员,是志愿者们的工作准则。他们彬彬有礼、任劳任怨, 无论大事小事都是满腔热情。只要运动员有需要,他们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马不停蹄。但是,这群志愿者们又是“隐形”的。“平时,你可能看不到他们或者感觉不到他们,但一旦你遇上困难,他们总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你面前。”一位英国运动员说。无论是简单的问路、信息咨询、语言服务还是陪同外出,志愿者们总是二话不说。正是他们的存在,让这个地球上组成最复杂的“村子”一派和谐。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些“特殊”的志愿者——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他们为了参与奥运,舍弃了很多很多,这是普通价值观无法理解的取舍,但他们很快乐,因为他们很荣幸,很享受。

  来自荷兰的志愿者刘成是荷兰代表团的NOC助理,为了参加北京奥运,他放下了自己公司的事务从荷兰飞回国内。据他介绍,报名志愿者的华人华侨共有30000多人,但最后能留下的,却仅仅只有300多人。“能够成为奥运志愿者,真的很荣幸,也很开心。每天,我都是充满激情地工作。”刘成说。在他看来,志愿者的工作十分高尚,“我要珍惜这个机会,这份荣誉。”由于精通荷兰语,刘成已成了荷兰代表团团长的得力助手。

  克罗地亚代表团的联络员杨晓光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翻阅了大量资料,并加强了克罗地亚语训练。由于团队需要,他经常陪同代表团成员外出,常常自愿加班加点至深夜。“为奥运服务,很光荣。这是一个机会,我能用自己的努力展示国家形象,为奥运增光添彩。”除了担当联络员、NOC助理外,晓光和不少克罗地亚队员也成了好朋友。

  这几天,许多队员都希望能把自己的名字翻译成中文,但由于克罗地亚语属于小语种,村内相关机构难以完成。“杨,帮我们取个中文名吧。”面对如此要求,他爽快地答应下来了。接下来,他熬了两个通宵才把两百人的名单都译成中文。“没什么,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没错,有时候的确特别忙,但志愿者工作氛围是宽松的。”他说,亲身参与北京奥运将是一辈子最刻骨铭心的经历。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不支持Flash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