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楼坚北京报道
随着各代表团纷纷进驻奥运村,随队、随项目而来的记者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给北京的组织工作更多考验,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意外的好处:很多记者表示,之前看有关北京的负面报道很担心,可来了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某些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个样子。
之前对北京奥运会报道比较负面的英国《每日电讯报》,4日就刊发了该报特派记者布伦登·卡拉格发自北京的报道,题为《北京2008,在奥运会接近起跑线时,根本没有什么中国危机》。
卡拉格在导语中打趣说:“对于那些渴望着看到一次末日降临的人来说,我要让你们失望了——北京市民的热情欢迎,以及几乎令人尴尬的‘红地毯’式隆重迎接,还有那美妙的球场。在这里,我根本没有看到一个匆匆忙忙正在赶工的木匠或者电工……”
卡拉格说:“中国人极端友善,到现在为止我对网络的访问也一切正常。写这篇稿子时我正在漂亮的媒体公寓内,看着64个频道的电视中BBC世界台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媒体村内的游泳池也非常出色,隔壁商场的足部按摩让人神清气爽,空调一切正常,房间离鸟巢只有短短200码,甚至执勤的军警都开始会边敬礼边微笑……”
文中还提到:“只有尖酸刻薄的人才会否认,中国人正是按照承诺完成了奥运准备工作。在北京机场,我们简直被当作王室成员一样接待。在我们接近媒体村时,一度好像有交通拥堵的迹象,但大巴很快转到了专门的奥运车道上。而一旦车滑入媒体村停泊位,一群年轻的、微笑的志愿者冲上来愿意帮我们做任何事情,拿行李、入住、把冰凉的矿泉水塞到你流汗的手中……我可没见过比这更好的欢迎。”
鸟巢的开幕式彩排,也给卡拉格留下了深刻印象。最重要的是,这与他来之前的恐惧想像完全不同,“这些观众看上去人很好,也很开心。他们要做的只是看这场三个小时的表演,热狗、可乐、爆米花、尖叫的孩子、调情的情侣、学校派对、讲着往事的老家伙……我们唯一的麻烦,是我同事怀特去找相机时,一个女志愿者走了过来。她太得体了,以至于我们都没法和她吵架。这是公平的,在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彩排上,估计也不会允许乱拍。”
卡拉格最后总结说:“就像孔夫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未来几周内,中国会在一条漫长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卡拉格只是无数见识到了“耳闻不如目见”这句中国成语精髓的记者的代表。比如,《卫报》著名体育内幕专栏作家克尔索4日发回的报道同样对中国充满赞誉:“我的第一印象是,北京对奥运会的准备工作已经不可能做得再出色了。”最让克尔索感到受宠若惊的是,“热情的志愿者几乎以4或者5比1的比例在为我们提供帮助。我的同事在这里已经3天了,可他还没有自己用手开过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