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在奥运会媒体运行服务的团队中,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原媒体工作人员。今天我们刊登3位由文新集团输送的奥运新闻官的来稿,他们讲述了去年1月赴北京报到以来,570个日日夜夜努力工作的故事,570个日日夜夜兴奋期待的心情。
奥运梦想,一步步走向现实
2006年9月,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在国内部分省市的新闻媒体单位挑选干部从事奥运场馆的媒体服务工作。在得知我的条件完全符合要求时,我不假思索地报了名,没有什么能比为奥运服务更光荣更自豪了。
经过赴京笔试和独特的视频面试后,我成了67名全国媒体借调干部中的一员,去年1月份来到北京加入了奥运筹办大军,提前实现了我的奥运梦。不过,来到奥组委后,我渐渐地明白,作为一名为奥运会服务的工作人员,其实并非外界想像的那般风光,我们接触更多的是琐碎的事、细节的事,接受培训、参加会议、制定计划、熟悉政策……正是在这些看似有些枯燥的工作中,我不仅经受了锻炼,获得了经验,更让自己的奥运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现实。
根据安排,我被分配到了一个万众瞩目的奥运场馆——“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在场馆主任的倡导下,大家从陌生到熟识,从同事到朋友,在“战斗”中升华了友谊,共同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如果有人问我,在加入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团队后最难忘的是什么?我想,那不是场馆建成前一次次“爬坡越沟”的现场踏勘,不是测试赛前一周依然顶着安全帽下场馆,也不是接各国记者的电话接到完全失声……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那是国家游泳中心的坐席问题。”因为这不仅是我到场馆团队接手新闻运行工作以来遇到的第一个难题,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难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甚至有时我感觉在自己的业务领域里好像没有干什么别的事,主要就是在为解决坐席问题而忙碌着、奔波着、努力着。记得一位团队领导私下里曾说过,水立方的坐席问题都能够解决,还有什么其它问题不能解决呢?事实也确实如此。令人欣慰的是,这个问题最终获得了比较完满的解决。
在北京570天的日子虽然是忙碌的紧张的,不过,我的心情始终是愉快的。如今,期盼已久的北京奥运会大幕即将拉开,我也将在我的岗位上发挥一颗螺丝钉的作用,正像一首奥运歌曲的歌名那样,“我们准备好了!”
李嵘(国家游泳中心场馆团队新闻运行经理)
辛勤工作,只为那道“大餐”
经过北京奥组委的选拔、考核,去年1月15日我前往北京奥组委报到。奥组委给我安排的岗位是射击场馆群媒体副主任,负责射击场馆的媒体运行和新闻发布。对我来说,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角色转变,以前是自己当记者,现在要为记者提供服务;以前是向别人提问,现在要回答记者的提问。
比起转变的麻烦,媒体经历对我们工作的帮助还是十分显著的。因为我们做过记者,我们了解记者需要什么。媒体报道被喻为奥运会的第二赛场,为了让老记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拿到属于他们的奖牌,我们要在每个竞赛场馆为媒体提供周到的服务和设施。我要做的工作,就是为媒体做出这样一道丰盛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