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新观察
“m—u—s—i—c,music!”63岁的李长城一笔一划写着,口中念念有词。昨天下午两点半,李老准时出现在小区的英语学校里,从2004年以来,他一直坚持在学英语。
李长城的“同学”平均年纪都在50岁以上,他们都是北京崇文区金鱼池社区公益英语学校的学生。为迎接北京奥运会,自2002年以来,北京发起了一场全民学英语的运动,截至2007年年底,已将外语人口发展到550万人。 换言之,现在有将近四成的北京常住人口能够用英语简单交流,这不能不算做北京奥运留给这座城市的一笔宝贵财富。
100万北京人开始“ABC”
昨日下午,金鱼池社区英语学校的课程是学习“A、E、I、O、U”五个元音。小黑板前,25岁的女孩陈彦平卖力地教授,台下十多个老人齐声跟读,书声琅琅。
李长城坐在第三排,摊开信纸将老师讲的所有东西努力记下,表情略显紧张。课后,老人说“自己有点跟不上节奏”。李长城原是北京西城区三建公司的一名领导,工龄长达40多年,2004年才退下来。老人表示,自己曾经外语学得很好,至今还隐约记得当年用俄语写了一篇颇为得意的作文——中国的这一代人外语大多学的是俄语。
退休后,看见小区内贴有免费英语的广告,而且还注明从字母开始学起,李长城便兴冲冲地跑到居委会报了名。“这年代不会外语,就感觉和人有差距。”李老表示,现在英语被广泛引用,不少地方诸如电器说明上都是英文,不了解就觉得低人一等。
为迎接奥运,北京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专门成立了北京市民讲外语组委会办公室,打算用5年的时间来开展“市民讲英语活动”。
其后,北京市政府出面,在各行各业和市民中开展了学习竞赛、外语讲座、英语电影欣赏等一系列活动,包括“外语游园会”和“外语周”这些品牌活动连续举办了多年。金鱼池社区英语学校由此开张,每个礼拜六上下午,李长城和小区内的数十名老人都会前来上课,“老师”多是来自社区周边一些大学的志愿者,教授内容也多以日常交流用语为主。
据了解,和金鱼池社区的英语课堂类似,近年来,全北京大约有1100多个社区都开展不同程度的讲英语活动,加上政府组织的其他活动,至少有100多万北京人被卷入到这场学英语浪潮中。
当“老北京”碰上“老外”
说起第一次和老外交流,李长城掩饰不住地兴奋。
去年的一天,他到社区附近的天坛公园里溜达,累了就在长廊里一条长凳上坐了下来。
刚定下身子,几个外国人出现了。“一看就知道他们累了,脸上全是汗,他们眼睛四处寻找,但所有的凳子上都有人了。”李长城很是激动,因为前一天刚学过一个句子,他朝几个老外微笑招手,指了指身边的空位:“sitdown please!”“老外连声感谢,估摸着我的发音还挺标准,以为我会外语,老外又叽哩咕噜跟我说了不少。”老李说他当时既兴奋又尴尬,真后悔自己不会外语。
在老李每天捧着英语课本朗读的时候,更多的老北京人也在行动。有一段“Mad About English”的视频颇为流行,一位戴着毛线帽、穿蓝灰色大襟衣服的北京老太太站在自家门前,背后是四合院的木头窗户和柿子,“I love English,because it's very very nice”,老太太使劲儿眨着眼,表情认真地对镜头说。
这一幕是北京人学习外语的经典场景。从奥运倒计时1000天开始,每临近奥运会开幕100天,市民都会参与“讲外语”活动,从“1000天学1000句英语”到“市民讲外语志愿者公益服务”,再到“网上学习多语种,问候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开始讲外语。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已有累计近10万名公务员取得《公务员英语100句、300句》合格证书。公安、公交、出租、地铁、博物馆、公园、邮政、商业等重点窗口行业的工作人员中,不少人掌握多国外语,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按照北京市全民讲外语办公室的标准,李长城即是该市新增的外语人口之一。所谓外语人口是指能看懂简单的外语文章,进行简单外语交流者。据统计,在过去的6年内,北京市外语人口每年都以数以万计的数字增长,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的外语人口已达550万人,占北京市常住总人口的35%以上。
在这个城市里,老外到来几乎没有语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