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运西城呈现人文华彩 平房“第五立面”换新颜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17:46   北京晚报

  百姓会问:“奥运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受水河胡同5号院的宋秀兰大妈前不久刚搬回老院,大妈先拿出一本老相册,指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感触良多,“这是院子以前的模样,院里是黄土地,一下雨院子里就和泥,现在铺上了渗水砖,雨水全下渗而且不打滑。”宋大妈说改造改变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院内有了户厕,贴上了瓷砖,冲水也方便,冬天刮风、夏天下雨,居民上厕所不用顶风冒雨往外跑了;有条件的住户屋里还建了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针对残疾人和身体不便的老年人,院内外还修建了无障碍设施。

  出了小院,走上受水河胡同平整洁净的街面,映入眼帘的是青砖灰瓦,整齐院墙,带门钹的大红门楼和家家户户规整统一的后窗。说到变化,居民们异口同声地都说“大”。

  西城区街巷综合改造修缮工程重解危排险与保护古都风貌并举。在改造之列的永宁胡同东起佟麟阁路,西通闹市口南街,附近有克勤郡王府、承恩寺、镶红旗满洲里衙门等古建,大宅门也不少,但随着岁月更迭,大宅门后来都变成了大杂院,整治后,街面、门楼被修缮一新。

  走进永宁胡同19号院,朱红大门映衬着青砖墙、合瓦房,古朴、雅致,门楼精雕细琢,檐口椽头油漆彩绘得十分精美。工程技术人员指着一块嵌进门楼里的长石板介绍说:“像这些压面石、挑檐石、抱鼓石都是过去的老物件,广亮大门也是按原样翻新的,尽管经文物专家鉴定,这些都不算文物,但修缮过程中仍原地保留。”

  平房“第五立面”换新颜

  恢复传统民居特色

  奥运期间感受北京传统风貌,最好的办法是走进胡同细细品赏。鸟瞰北京,也是绝佳角度。登上鼓楼,景山、中轴线尽在眼前,什刹海静卧一侧,脚下平房区整齐坐落,和谐、完美的城市规划是古人的智慧。为了再现这一景致的原貌,西城区实施了对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的整治。

  家住西城区地外大街的马振海大爷喜欢泡着功夫茶赏雨。可是以前每逢下雨天,马大爷可没这么悠闲。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因为年久失修,经常是屋漏偏逢连阴雨。马大爷说:“过去屋顶上只有薄薄的一层瓦,冬不暖夏不凉,一到雨天都得找房管所来人给苫盖。”尽管马大爷的房每年都修,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附近都是老旧平房,年久失修,屋顶漏雨是各家各户都遇到的难题。”马大爷说。

  西城房地中心什刹海房管所第五立面施工负责人介绍,整治主要针对鼓楼周边建筑物屋顶参差不齐,并且有的破旧不堪,屋顶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长期以来屋顶破损及私搭乱建……这些问题使杂乱的平房屋顶与鼓楼风貌很不协调,严重影响地区景观。

  奥运前,困扰了附近居民多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西城区鼓楼周边第五立面整治工程东起地外大街东侧西城管界,西至什刹海东岸沿线到石碑胡同,南起后门桥北至鼓楼西大街北侧街面进行了翻建、整治和平改坡,彻底改变了鼓楼周边西城辖区第五立面的风貌。整治中,共翻建房屋281间,4161平方米;屋面平改坡3600平方米,167户居民直接受益。合瓦起脊、木椽飞檐,鼓楼周边地区昔日私搭乱建的各式屋顶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硬山顶式屋顶,恢复了传统民居特色。

  “从鼓楼上往下望去,曲曲折折的胡同和密布其间青砖灰瓦的屋脊为北京平添了几分古韵,映衬在什刹海的湖光水色中,实在太美了。”登上鼓楼的游客连连称赞。

  本报通讯员魏谦 宋云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