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32年刘长春只身一人远渡重洋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到2008年他的儿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在雅典传递北京奥运会火炬,整整相隔了76年!
回首刘长春所处年代的破碎山河,再看今日中国之欣欣向荣、物阜民盛的图景,刘鸿亮感慨万端,“那时拥有4亿多人的中华民族,只有我父亲一位运动员能参加奥运会。父亲体会出深深的孤独,尤其是比赛过程之中,他感受到一种屈辱、一种遗憾。”
“我出生在父亲参加奥运会的前17天,似乎注定了我与奥运不解的缘分。我父亲那个年代由于国运不兴,体育得不到重视,他只能单刀赴会。而今天国富民强的中华民族终于站在了世界奥林匹克的大舞台之上,13亿中国人可以共同迎接奥运会。如果我父亲在天有灵,也定会兴奋不已!”刘鸿亮激动地说。
“父亲晚年的时候,梦想能重新回到奥运赛场,再次体验奥林匹克的激情。他的另一个心愿便是希望有生之年看到中国举办奥运会。我能在雅典传递奥运圣火,让我为父亲完成了一份未了的心愿。”刘鸿亮说。
在刘鸿亮的记忆中,父亲的一言一行不仅传达着对体育事业的热爱,更传达着对祖国的忠诚。“父亲的爱国情怀,成为引导我一生的动力之源。”刘鸿亮说。
“我青少年时代生活很艰难,但我坚持学习,最终考上清华大学。这份执着和毅力,来自于父亲的精神鼓励。高考时,由于过度劳累和东北冰冻的天气,我患上很严重的关节炎。大学期间我坚持长跑,一年以后病痛竟奇迹般地痊愈了。从此我坚持体育锻炼,直到心脏做了搭桥手术后,才改长跑为走路。”
刘鸿亮带着父亲的教诲和鼓励,为中国环境科学事业孜孜以求。“我的父亲曾告诉过我,作为炎黄子孙,要心系祖国和人民,更要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刘鸿亮说。
“奥运不在于取得胜利,而在于参与比赛的过程,在于顽强拼搏的过程。”刘鸿亮这份体会和感悟同样源于父亲的经历。“虽然我父亲没有拿过什么奖牌,也没有在奥运会上取得过名次,但是他的拼搏精神却感动了亿万国人,燃起整个民族对奥运梦想的追求。”
为了承办奥运,中国向全世界做出了承诺,通过不懈的努力,如今承诺都兑现了。单就环境治理来说,现在北京污水处理基本完成,大气也达到了承诺的指标。刘鸿亮兴奋不已地说:“中国能在短短的7年里,实现对世界的承诺,这是一个重大的成就。”
刘鸿亮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从事着湖泊以及水资源环保研究工作。作为北京奥组委环保顾问,刘鸿亮认为每一个人对实践“绿色奥运”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也身体力行,曾给北京奥组委写信,建议奥运会采用新能源环保快速充电电车。如今,奥运村地面上实行了人车分流,奥运村的汽车都进入地下停车场,奥运村内的交通工具全部使用电瓶车。
“中华民族百年的奥运梦想即将实现,终于等来了让中华儿女扬眉吐气的这一刻。”刘鸿亮无比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