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做自己--中国以自信宽容之心笑纳不同奥运回声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09:15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刘劼 邰背平

  “感谢老天,奥运会终于要来了!”这是美国人杰夫·纳弗罗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作为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唯一的外国专家,他在过去的十几个月中是奥组委和外媒的“桥梁”。此时,离奥运会开幕不到两天,倒计时开始以小时计算。

  走进主新闻中心的记者工作间,已不见几天前的冷清,想找一个空座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两万多名注册记者已经纷至沓来,无数关于北京的故事从这里飞向世界地。其中既有对新颖大胆的奥运场馆的欣赏,对热情周到的志愿者的赞赏,也有对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硬伤”的抱怨。中国被放在了世界的显微镜下。

  “奥运给了全世界人们一个了解中国的机会。你不能指望别人百分之百的赞美之辞,但至少有可能软化一些偏激的观点,使其变得理性客观。”有着十多年媒体工作经验,并曾为中国大型国企做公关顾问的杰夫对记者说。

  同时在许多人看来,奥运又像一柄国际形象双刃剑:它让中国提升了国际形象,又剖析中国的问题;它给中国全方位发展自我,实现承诺的机遇,又向中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空气污染是外媒报道北京奥运的“焦点”之一。当少数外媒不厌其烦地将镜头对准北京夏日时而阴霾的天空时,奥运村里的外国运动员们对于天气的兴趣显然就平淡了许多。记者在蹲守奥运村的一周里几乎向每个接受采访的运动员抛出了同样的关于天气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惊人的一致:我们并没有因为空气而感到不适,只是天气有些热,而这是每一届夏季奥运会都要面对的问题。

  爱尔兰代表团的队医曾对记者说:“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死缠着空气的问题不放。身临其境以后,我的感觉是这里一切都很好,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我们的队员也是一样。”

  而关于访问某些境外网站受限的问题,许多外媒也是穷追不舍。北京奥组委官员孙伟德就明确表示:少数网站浏览有障碍,主要是因为他们传播的一些内容是中国法律禁止的。奥运会期间,中国将为外国记者接入国际互联网提供充分的便利,外国记者在中国、在北京利用互联网报道奥运会的渠道是顺畅的。

  “至今还没有外国记者向我抱怨不能登录什么网站。倒是有不少朋友向我称赞新闻中心的宽带速度非常快,信号也很稳定。”从新闻中心开始运行之日起,杰夫已经和不少外媒打过交道,其中不乏许多他原来在NBC工作时的同事。

  路透社体育编辑保罗·雷德福也曾对新华社记者说:路透也对迷雾天气有过大量报道,但并不是想揪住这个问题不放。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记者总是想发掘一些新的、不同的、能吸引读者兴趣的东西。

  “满篇都是溢美之辞或是描述欢乐祥和场面的故事在西方是很难吸引观众眼球的。批判性的报道、不同的声音总是能引起更多的注意。”杰夫说。

  就在奥运开幕前一周,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接受外国媒体的联合采访时说,北京奥运会属于中国人民,更属于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无论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还是之后,我们都一如既往地欢迎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一如既往地为外国记者在华工作提供方便。我们也希望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期间遵守中国法律,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面对各种声音,今天的中国变得更加从容、宽容和自信。”杰夫说。“奥组委仍然尽其所能为全世界的记者们提供便捷周到的新闻服务;奥运村也继续为款待各国健儿而忙得不亦乐乎;志愿者们依旧以微笑示人,出现在任何来宾需要帮助的地方。”

  “也许你无法控制别人怎么说,但你可以掌握自己怎么做。没有完美的奥运会,中国应该,也正在做自己。”杰夫说。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社论的结尾颇耐人寻味:人们也许应该避免带着耿耿于怀的对立情绪看奥运。中国人渴望展示中国进步的愿望完全是自然的,北京奥运取得成功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