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编辑部
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两年后,奥运大舞台正全面展示着北京的历史文物遗产和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礼物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而借一个全球化的盛会把他们展示出来,正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北京有漫长的历史,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物质文化层面上的古建筑、老胡同到非物质文化中的名俗民风。几年来,北京正积极去挖掘和展示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让全世界在奥运大时代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充满底蕴的中国。
走进胡同看奥运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认识一座城市,最直接的办法是去看它的建筑。外地人到北京,必看故宫、长城。但若深想,这两处历史古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而“活着的”老北京,在胡同里。胡同,是老北京世俗文化的保留地,人文奥运的一扇窗。
红色的“东四四条胡同”牌子,醒目地指向通往深处的街巷。走进胡同,嘈杂远去。青砖灰瓦、朱门铜环、树影倚墙的风景渐次展现。老舍笔下“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的情境便有了些模样。据北京城市规划学会2005年的《胡同保护规划研究》统计,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只剩1571条,处于保护区的有671条。由于历史久远,这些胡同大多陈旧破烂,需要进行一次“深度修整”。
为了在奥运年向更多的外国宾客展示中国的传统风貌,2005、2006两年,西城区率先进行街巷综合整治工程。此后,北京的老城区改造全面展开。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表示,这次改造坚持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与保护古都风貌并重的双重目标。
而在前几日MPC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文物局的负责人孔繁峙特地介绍了北京如何在奥运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及保留中进行平衡,如何借助奥运更多地展示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和文化的整体计划。
申奥成功前一年,政府就开始对北京的传统文物保护上重点投入,从2000年到2007年,前三年每年政府投入是1.1亿,后五年政府投入是1.5亿。从2008年到2015年,政府一年要投入1.5亿,可以说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2004年之后,北京限制旧城里再新建现代化的楼房。具体来讲,限制楼房高度是以故宫为核心,故宫四周越往外它的建筑高度可以越高,离故宫越近限制得越低。把保护和发展放在两个区域,这样就解决了现代建筑和名城保护的矛盾。现在为名城保护而制定的法规已经出台,其中突出的就有四合院保护规划。
和奥运直接遭遇的传统
当北京奥运圣火在雅典成功采集之后,祥云火炬开始了它传播奥运精神和中国文化的使命。从设计初始,如何把圣火与中国元素完美结合,就已经是设计团队考虑的重要标准。北京奥运会火种灯的创意源于古典、华美的中国宫灯;火炬展示支架主要用于展示和支撑火炬,造型设计借鉴了汉唐建筑风格,底部祥云升腾,与火炬遥相呼应。而城市庆典圣火盆设计采用“天圆地方”的理念,以中国青铜器代表作———鼎以及祥云图案为设计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