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运让传统事物成为时尚 新闻中心古典元素随处可见(2)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12:49   足球-劲体育

  在奥运场馆的设计上,这一理念也得到着贯彻。“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说,如果忽略复杂的网格,只看轮廓,“鸟巢”整个形状,可以感受到这个形体的单纯性,这种单纯跟中国传统的瓷器、陶器相似。“鸟巢”和“水立方”一个圆一个方,被安排在北京中轴线的两侧,有评论认为,这正好体现着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内涵,“鸟巢”还暗含着“凤还巢”的美好祝愿,同样是充满韵味的中国创意。而国家体育馆犹如一把张开的中国折扇;北京大学体育馆,则在屋顶的设计上巧妙地采取了传统的“中国脊”造型;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的主体建筑,设计创意则来自中国传统的拱桥;北京射击场飞碟靶场里,建了12座长城烽火台造型的靶房……这些建筑造型,无不凝聚着中国创意赋予奥运场馆的神韵和人文气息。

  奥运村内,也处处渗透着中国元素,运动员们在紧张的比赛之余,还可以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奥运会回忆中留下独特的“中国印象”。奥运村里的招贴画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题材,装饰是大红的灯笼。在奥运村里还有展示区和商品区,里面有中国传统工艺品的销售和制作表演,比如山西的泥人,北京的皮影戏,还有河北的年画艺人康英勤在奥运村内拓印中国传统年画,以及传统风筝的现场扎制。

  在北京的主新闻中心内,代表中国古典元素的壁画、书法、风筝等也随处可见。主新闻中心一层的墙壁上可以看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古典元素的智慧搭配:一幅足球运动员的壁画旁边,是一张《宋太宗蹴鞠图》。足球的鼻祖蹴鞠是中国人的杰作。类似搭配还有:现代游泳与清代《游泳图》,举重与清代《隔城抛象图》,柔道与清代《布达拉宫落成壁画》,田径与战国时期《漆奁彩绘出新图》等。古今对比相得益彰,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诸多项目在中国古代找到“出处”。

  新闻中心的二、三层,中国古典元素则更为丰富一些,楼层顶部罗列着潍坊风筝和古典纸伞,墙壁上点缀着包括颜真卿真迹在内的各类经典书法作品。主新闻中心里“如影随形”的中国古典元素,令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们感受其中,更使他们领略了北京奥运会在文化层面上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诠释。

  而北京奥组委最近公开的北京奥运会颁奖礼仪服饰及主要颁奖元素细节,更是让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了奥运会的本身。

  传统软文化继承

  在硬件方面,北京投入大量的财力和想法,而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则来自民间。

  56个民族,56首歌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实现将每个民族代表性的歌曲搜集齐全,进行选择、编配、录制,并历时三年得以完成的《中华56民族之歌》音乐作品集于日前正式问世。这个被国内外媒体称为民族音乐世纪工程的作品集,将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特殊礼物送给全球200多个国家的元首。

  在群众体育的挖掘方面,文化部门也不遗余力。街头的“空竹”又响起来了,蹴鞠又踢起来了。去年至今,北京“携手奥运民族传统体育系列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北京各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团体不断奉献表演了精彩的节目。陀螺、蹴球、空竹、跳绳、踢毽、风筝、中幡、花样跳绳、打花棍。北京奥运这样一个大契机,让中国的传统体育得到了难得的挖掘和展现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了祖先的宝贵财富。

  马八金,47岁,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金龙村村民,大半辈子在马背上摸爬滚打。34岁那年,他参加了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勇夺马上拾哈达项目比赛金牌,在往返疾驰400米的过程中他身子俯卧在马脖子上左右翻飞,拾起地上的38条哈达,而他也参加了奥运火炬的传递。他说:“作为一名藏族老骑手,我想通过奥运火炬传递告诉大家,我们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与奥运精神一样是‘丢不了’的。”这仿佛能够代表中西融合下,传统体育发展的未来。

  中国的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享誉海内外,而小吃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富与延伸,常常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北京在大力挖掘和改良小吃方面也竭尽全力。许多传统食品进入奥运村,进驻奥运村的全聚德师父一天甚至要片600多只烤鸭。而以保护传统饮食文化的主题讨论会和研究会也相继展开。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与协办城市的特色小吃必将成为人们口里最走俏的一道风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