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会开幕之前,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展示了剪纸、毛猴、面人、绢人、彩蛋、内画、中国结、风筝、空竹等9种老北京传统民间绝活。不少中外记者都被“震”了。对今天开幕式的猜想,人们不约而同地都想到了民间绝活。这些绝活和传统手工艺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最鲜明的中国符号。
借着人文奥运的东风,一些几乎被遗忘了的民间绝活,得以登大雅之堂,待各方贵宾,实属不易。我们万分欣慰,这些玩意儿毕竟还是有人记得,有人会拾掇,从中我们还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北京。同时我们也不无担心,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一直以来就是个课题,该如何保护发展,该如何与时俱进,都是应该在热闹过后认真思考的。
无独有偶,作为人文奥运的重要活动,天安门广场的文化活动也渗透了浓郁的民间风情。山西的鼓乐、浙江的花灯舞、北京的新秧歌、广东的麒麟舞、河北的舞狮……都将出现在北京街头。但是,我们一饱眼福就够了吗?显然不。
本届奥运会无论是会徽还是吉祥物,从云纹到篆书,都渗透了中国元素。这是令亿万华人高兴和自豪的事情,但是冷静思考之后,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炎黄子孙不会仅仅满足于将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符号化、标签化。奥运给了我们一个梳理、检点自身文化的机会,如果只是做一些展示,吸引眼球进而带给观者一些惊喜,那么我们简直就是在挥霍。
7年前,国际奥委会对北京评估报告的结论部分中有这样的表述:“在中国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留下独一无二的奥运遗产。”这遗产是什么?除了作为硬件的场馆设施、市政改造,人文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浸透了历代先人的心血,被时光淬炼,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做点什么,使之薪火相传,使之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