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持火炬的李宁高悬在体育场顶部檐口边,在空中沿着檐口立面向主火炬方向大步奔跑。此时的檐口立面由数码投影设备播放出由雅典点燃圣火到北京的整个火炬传递过程的片段画面,重现了火炬所到国家、城市的难忘瞬间。这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火炬的瞬间。
之前对这个瞬间会怎样,曾经有过无数的猜测,但是很少有人能想到,居然会用灯光投影出如此多变而丰富的画面,展现出那么深刻的含义。事实上,在这次的奥运会开幕式上,灯光起到了比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开幕式更重要的作用。本报采访了此次奥运会开幕式的灯光总设计师沙晓岚,请他为大家解读了这次的灯光设计。
光 色彩串起主线
作为国内最顶尖的灯光设计师,沙晓岚这次也创造了一个纪录,他一个人负责了第29届奥运会开、闭幕式和第13届残奥会开、闭幕式的灯光设计,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但是他首先面对的还是困难。
与众不同、不同凡响、闻所未闻,这是对开幕式灯光的要求。沙晓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在灯光方面如何和以往的奥运会有所区别和突破。
他介绍说:“东西方人的欣赏习惯不一样,东方人喜欢比较强烈的、有冲击力的,西方人则喜欢黑白调、素雅的。他们(西方)通常是以电视转播为标准,不以现场标准来衡量。我们准备以电视为第一标准,但是国情要求我们也必须要兼顾现场,但是现场灯光和转播灯光存在很大矛盾,主要是光比上,电视要求光比小,现场要求光比高。
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沙晓岚设计了一条有逻辑性的色彩变化线路。由古代到当代,古代追求黑白效果,近代、现代发展成一个色彩基调,再到当代采用一种绘画的效果。他说:“简单来说,古代是黑白画的感觉,当代就是油画的感觉,再往后可能就是走上印象派的感觉,色彩是一条主线。”
光 展东方美学神韵
开幕式从“击缶而歌”开始,分为《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星光》、《自然》、《梦想》等众多段落。而这些段落都是在一轴展开的画卷上完成的。在这幅流动的画卷上,灯光是舞美设计的核心元素。
《画卷》是画轴展开的第一个段落,灯光利用“灰、白、黑”的调子,与演员的黑色服装、挥毫作画的表演和谐统一。画幅上宛如一张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文字》一段 ,儒生们朗朗的吟诵,字模的铿锵表演,灯光在空间渲染了淡淡的色彩,加强了服装的色彩效果和字模的立体感。
《戏曲》一段,灯光明亮的照度,夸张了中国戏曲服装的色彩,舞台画面色度渐强。
《丝路》、《礼乐》,整体灯光效果进入了“工笔”画的美术效果,色彩的饱和度也随之加强。《星光》、《自然》到《梦想》三个段落的灯光设计使用现代装饰画和电脑绘画的手法,强化表演气氛,灯光艺术照明的变化节奏层层递进,逐步升华,随着舞台整体气氛最后进入高潮。
沙晓岚介绍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灯光设计的创意是追求高品位的东方美学目标。在“画卷”这个舞美平台上,运用灯光这支生花妙笔,摹画中国绘画的语言,从中国图像史的角度,反映中国民族文化融入世界的漫漫历程。
光 一项疯狂的纪录
无论从高科技性还是从设备数量,我们都超越了历届奥运会,然而最值得自豪的是,在这次开幕式上我们创造了灯光界的一个纪录。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使用了大量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灯具设备。根据创意要求并结合国家体育场“鸟巢”结构的特点,配备各种电脑灯具近3000台。特别是使用了一百四十余台大功率数码投影设备,使活动影像、视频影像可灵活地出现在表演区、大型道具和体育场结构檐口立面。
沙晓岚说:“鸟巢给我们提供了投影的先天性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实现?以前世界上完成的最大拼接已经是十六台了,我们这次则是最大的拼接,国外有人认为我们疯了,因为这种复杂程度是从来没有做过的,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没有做过。拼接的台数越多,难度越大。”
“鸟巢”结构的檐口立面自然形成了一个高14米,周长500米的空中环幕,63台大型数码投影机3机重叠,组成了21组互相连接的画面。21组画面的边缘自然融接,毫无痕迹,可谓天衣无缝。利用大型数码投影机多机重叠且多组画面的融合拼接技术,其设备数量之多,技术要求之高,投映面积之大, 迄今乃属世界之最。
竞报记者 丁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