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会开幕式舞美总设计师韩立勋,198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设计专业。曾在很多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或文艺演出中担任舞美总设计或造型艺术总设计,如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等。
文字的艺术演绎十分生动,演员模拟活字印刷术的字模,上下起舞。在“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古人箴言的吟诵中,一个醒目的“和”字凸显出来。
□晨报记者 朱美虹
昨晚8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对于“鸟巢”内数万名现场观众及数十亿名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这一刻,如痴如醉;对于创意团队的所有成员来说,这一刻,如释重负。
开幕式表演结束后,晨报记者拨通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美总设计师韩立勋的电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长达70米的画卷展开后,通过一块巨型液晶屏来展现一些画面,技术上有难度吗?
韩立勋(以下简称韩):制作超大的LED液晶屏,从技术上来说并不难——多哈亚运会开幕式上就有类似的大型液晶屏,我们只不过从竖直改成了放平而已。其实,我们更多考虑的并不是技术能不能实现创意,而是如何解决,因为创意比技术难得多,也重要得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分成了2个团队:创意团队与技术制作团队。
记:看台上方,环绕着“鸟巢”内场也有一圈液晶屏……
韩:“鸟巢”不是标准的剧场,而是体育场,所以,我们借助了相关的技术支持和“鸟巢”的结构。其实在技术方面,中国不是初学者,我们举办过各种盛会,但你很难说科技含量有多高。这一次开幕式,我们使用的高科技有些甚至是国际上首次使用的,这提升了我们的高科技含量。
记:由演员操作的活体字模时而上下起伏,时而组成不同的“和”字,观众对于这个创意认可度较高。怎么想到的?
韩:这是开幕式的亮点之一,也是唯一从最开始坚持到最后的创意。
这个创意是我提出的,提出后,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当大家思想统一后,便更关注于如何表现这个创意了。上下起伏的流动感,是字模的特征,由于时间限制和高度要求,字模不可能让演员通过人工搬运而动起来,因此,我们设计了升降字模的机器,1秒能升到4米。这个造型,我们前后花了26稿,经过多次实验才得以成功。
第一次实验,我们采用液压升降原理,但最终失败了,50个字样的字模和实验设备全都报废了,看到这个失败结果,张艺谋导演有点退缩,想把这个创意否定掉,但最后在我们的力争下还是决定再试试;第二次实验,我们改用“剪刀叉”升降原理,其它都没问题,只剩下字模的重量问题没解决——字模太重了,演员们每操作一次都气喘吁吁的,不过相比第一次实验,这已经往前迈进了很大一步。之后,我们所做的就是修改再修改,最终开幕式上使用的字模每个重18公斤,但演员通过操作升降设备,使得它的操作重量只需5公斤,这样,才有了开幕式上流畅的节奏。
记:开幕式的绚丽色彩以及部分节目与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以及电影感觉比较相似,有灵感借鉴于印象系列吗?
韩:最后形成的风格是张艺谋的形式,毕竟张艺谋是总导演,但我不认为是借鉴了他以前的作品。我们这个团队并非只有张艺谋一个人,大家一起创意用了2年多时间,选择的是中国5000年文明中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有人觉得类似,我觉得这是偶然的。
记:创意团队的成员中,大家普遍对哪一个节目比较得意?
韩:每一个能留到开幕式上的表演节目都是亮点。我们并不想依靠大家都没看到过的技术手段而取胜,而是侧重于创意和技术支持的完美衔接,举例来说,表现活字印刷的字模就符合这一点,它有文化出处,代表了中国的汉字,又有一定的高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