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幕式演员变身舞林高手 拿着10公斤的桨划了一年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10日03:17   新京报

  音乐响起,一位美丽的女子在一张纸上翩翩起舞。随后,在光影打出的海浪中间,近千名演员划动船桨……这是开幕式上的一场柔美又不失宏大的节目,一个在6分钟里跨越了千年的节目,这就是《丝路》。

  8日,作为开幕式上半场导演组成员之一,《丝路》节目导演刘春接受记者的专访。他说,有关郑和的书和纪录片看了一大堆,然后提交了《丝路》节目,其间经历过多次改动,只要是之前做过的东西一律排除。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改变,终于有了展示在大家面前的、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组成的《丝路》。

  节目

  每支桨有10公斤重

  新京报:8月8日,所有的观众都已经看到了《丝路》这个节目,它表达了什么样的内涵?

  刘春:《丝路》属于开幕式上半场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部分,挑选了丝绸这个中国符号,以及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大家熟悉的形象,比如敦煌、飞天等,还包括后面的郑和下西洋。

  新京报:表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演员划船的场景确实很独特。

  刘春:是的。《丝路》主要看桨的表演,我们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都在攻这个桨。

  新京报:表演难在哪里?

  刘春:难点在于设计出大家没见过的划船动作,要避免像团体操一样的表演。我们还运用中国写意,模拟出很多东西,如浪花、船队以及船的行进,展现宏大的海上场景。

  为了突出视觉效果,桨设计得比较大。有5米长10多公斤重。桨面就有60厘米,加上长度和风阻,划起来就会很难。现在你看演员们玩的很溜,都是拿着桨划了一年时间,才有现在的效果。当然我们也试过小桨,但是没有气势。

  创意

  曾想拉头真骆驼进场

  新京报:刚开始《丝路》有过哪些创意?

  刘春:我甚至设想放一个真正的骆驼在“沙漠”之间,营造“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当时还想到在空中有一个吹羌笛的,这样有西域沧桑的风格。

  新京报:张艺谋有没有提出一些建议?

  刘春:刚开始看了,张艺谋强调不要被传统观念束缚,希望有多一些多媒体介入,现在每个章节都有多媒体,但是真正有多媒体互动的很少了。现在就等于是在船桨上画了一幅画,拼起来有100多米,但是觉得效果比较卡通比较新,没有做出古色古香的味道,我觉得有点遗憾。

  新京报:你认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与悉尼、雅典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特色?

  刘春:他们个体的东西要多一些,我们更多体现宏大的景观和气势。北京的开幕式是一种亮相,要表现一种符号,都想往大往极致去做,相对会忽略一些个体的感动。

  评价

  演员绝对打120分

  新京报:你给演员打多少分?

  刘春:差不多有900多个演员,绝对打120分。他们过去没有表演经验,可以说是“一张白纸”,现在都成了“舞林高手”。这么沉的东西,他们完全不懂舞蹈,又有复杂的动作变化,还要跟上节拍,但是他们很能吃苦,全做到了。

  本报记者 吴鹏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