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帮助我,与你们一起,我将在与现代生活条件相适应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追求并实现这项伟大和有益的事业:重建奥林匹克运动会。 ”
“让我们输出赛艇运动员、赛跑运动员、击剑运动员吧!这就是未来的自由交换,有朝一日它成为古老欧洲的习俗,和平事业将会得到崭新的、强大的支持。”
“先生们,年轻人正在向前跑。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奋力追求的就是奋斗本身,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要求,而并没有人强制他们这样做;他们自愿遵守纪律,因而效果倍增。”
“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志向和习性,同这个民族如何理解体育、怎样加以组织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在北京奥运会隆重召开之际,一项奥林匹克文化盛事同样引起了各方的注意。人民出版社正式以中、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共8种文字向全世界出版发行顾拜旦手稿《奥林匹克宣言》。
1892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发表《奥林匹克宣言》演说,被世界公认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源头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标志。116年过去了,这份长达14页的法文演讲稿手稿历经沧桑,失而复得。此次中国首次用包括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在内的多种语言出版顾拜旦手稿,填补了世界人文奥运历史上的一项空白。
顾拜旦手稿点亮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曙光
顾拜旦手稿是一篇长达14页的法文演讲稿,当时并没有标题,但后人都尊称它为《奥林匹克宣言》。
1892年在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举行的庆祝法国田径运动联盟成立5周年大会上,年仅29岁的顾拜旦作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公开挑战19世纪末充溢复仇主义的欧洲社会现实,宣扬体育运动与世界和平,其间他回顾了现代体育运动在德、英、法、美等国的发展,深刻阐释了体育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并号召人们通过体育运动来振奋法国的民族精神。
如果顾拜旦的演讲内容仅仅如此,人们是不会记住这篇演讲稿的,甚至也不会记住顾拜旦这个人,但这个历史点睛之笔就出现在演讲手稿结尾。可能是觉得结尾部分不尽如人意,顾拜旦在手稿上把结尾一段划去,重写了一段,正是在这崭新的结尾里,顾拜旦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梦想:“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帮助我,与你们一起,我将在与现代生活条件相适应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追求并实现这项伟大和有益的事业:重建奥林匹克运动会。”他的这个梦想自1890年参观希腊奥林匹亚遗迹以来就一直在心中涌动,就是这一笔,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曙光在这里被点亮。
然而在当时,顾拜旦超越时代的想法并未赢得大众的理解和支持。演讲结束时,台下的听众只是礼貌性地鼓了鼓掌,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台上这位留着八字须的年轻人有着为实现梦想而坚忍不拔、顽强奋斗的意志。两年后,在顾拜旦的倡议和努力下,“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召开,大会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批准了顾拜旦制订的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办,熄灭了1000多年的奥林匹克圣火,终于重新点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手稿历经坎坷失而复得
顾拜旦的演讲点燃人们的梦想,但这篇演讲并未在报刊上发表。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顾拜旦只能悄悄地把它藏匿起来。1937年,顾拜旦因心脏病发作去世,演讲稿也随之不知所踪。
热衷研究体育历史的法国人弗朗索瓦·达马始终坚信手稿原件尚在人间。达马是从事外交分析的专家,年轻时经常与同事在一起研究奥林匹克精神和顾拜旦,特别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所带来的社会巨变感到震撼,他们经分析认为,一定能够找到这份手稿。于是他们在很多外交场合,就寻找顾拜旦的演讲手稿广泛求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晴朗的早晨,一位收藏家给达马打来了个电话让他激动万分——在瑞士一家银行的保险柜里,找到了传说中顾拜旦的手稿原件!达马在瑞士的银行里验证了顾拜旦的手稿之后,十分激动,在那众多的手稿中,14页的演讲稿手稿完整保留——包括被划去重写的结尾部分。《奥林匹克宣言》找到了。
达马也因此成为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传播的唯一权利人。
在奥林匹克精神传承史上留下中国的名字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之时,巴黎法中友协副主席郭凝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看到博物馆内的中国展品,不禁感慨万千,她迫切地希望能为北京奥运会做出努力。2002年春,当她得知顾拜旦遗失百年的《奥林匹克宣言》尚在人间时,便萌生了将其伟大思想带入中国的念头。在法国朋友的帮助下,她拜访了《奥林匹克宣言》的传播权利人达马,一番畅谈之后,她向达马提出在中国发行传播《奥林匹克宣言》,因为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正在快速地走向世界。通过相互了解,达马相信中国人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宣言的精神,更好地传播宣言。最终他同意了这一建议。
2007年10月10日,人民出版社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与达马签署了出版合作协议,力求将《奥林匹克宣言》手稿影印件以及达马侯爵的寻宝故事在我国举办奥运会期间出版。同年,人民出版社组织专门机构对顾拜旦的《奥林匹克宣言》进行翻译,并向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申请登记,获得了《奥林匹克宣言》8国语言的版权登记证书。11月16日,国际奥委会致函人民出版社,同意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在中国出版发行的过程中使用奥林匹克五环标志,此函同时抄送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11月1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为此撰写了序言。国际奥委会委员、北京奥组委顾问执委何振梁还亲自担任审校,为《奥林匹克宣言》把关。2008年1月1日,《文明》杂志专刊刊发了《奥林匹克宣言》中英法文稿。在北京2008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前夕,人民出版社首次用包括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在内的多种文字出版顾拜旦手稿。
至此,这份弥足珍贵的文献终于跨越岁月沧桑来到中国,同时在《奥林匹克宣言》传播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承史上,深深留下了中国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