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杆志愿者为奥运推掉高薪工作
走进朝阳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城市志愿者多语种呼叫中心,每天都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各个工位之间忙碌着,他就是多语种呼叫中心的“铁杆志愿者”张广松。
张广松今年26岁,是赴埃及留学的一名回族学生。由于精通阿拉伯语,张广松在去年“好运北京”测试赛开始时就通过网上报名,成了赛时多语种呼叫中心的一名志愿者。他利用假期时间,为城市志愿者、普通市民提供信息查询、语言翻译等服务。后来他即使返回埃及,仍通过互联网帮助志愿者工作小组完成多语种呼叫中心工作手册的编写和翻译。现在,正值暑假的张广松又回国加入了朝阳区城市志愿者多语种呼叫中心的“海归阵营”,并凭借丰富的服务经验,成为一名骨干负责人。
为了回国服务奥运,张广松还推掉了很多高薪的翻译工作。“这一段服务奥运的经历将是我一份光荣的记载,也能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14岁城市志愿者自制英语视频教老外乘车
今年14岁的朱唱白现在北京的一家国际学校读高一。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到加拿大多伦多念书,已加入加拿大国籍。2006年回国后听说北京奥运会要招募志愿者,他就到街道报了名,被录用为城市志愿者。
作为一个在加拿大生活了7年的小“海归”,上岗后,他立即成为站点志愿者的英语老师,帮助站点的阿姨修改英语作文,还教给他们有关奥运的专有名词和常用对话。
别看朱唱白年纪小,他还是个电脑高手,精通很多软件系统。今年初他还自制了一段视频,用于介绍怎样使用北京的交通工具。“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考上美国的名牌大学,学成后回来为祖国做贡献。”朱唱白说。据新华社
在北京奥运会数十万赛会、城市志愿者大军中,有支为数不少的“海归”志愿者队伍,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优势微笑着为中外宾客服务。许多人表示,“中华民族迎来百年盛事,我们有义务回国参与奥运、服务奥运,为北京奥运会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