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运媒体记者是一座桥 传递奥林匹克大家庭温暖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12日04:44   人民网-人民日报

  700多年前,17岁的意大利少年马可·波罗随父亲来到中国,一住就是17年,回到故乡后,他写了《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很快传遍世界,先后有70多种译本。临终前,马可·波罗说:我告诉你们的还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这个最古老而人们又最不了解的国家,正在写着世界的头条新闻。”这是美国一位记者1903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时的感觉。2008年的8月,中国将一次次成为世界的头条新闻,一次次走到聚光灯下……

  奥运会是体育的盛会,也是媒体的盛会。几万名记者云集北京,媒体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奥运会比赛本身。每个记者都是另一场比赛的队员。

  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时,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通讯社和记者。1936年柏林举办的奥运会,已经首次使用电视,向聚集在公共场所的柏林市民作实况转播,而中国才派出了第一名采访奥运会的记者。今天,对中外媒体来讲,技术导致的差距正在缩小,大家基本上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不同的只是胆识、眼光、立场。

  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下,国无大小,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北京奥运会,世界五大洲的224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都来赶赴这场体育的盛宴。无论是美国这样的体育超级大国,还是阿富汗这样饱受战乱、只派得出3名运动员的小国,都是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一员,都应被浓墨重彩地报道。在奥林匹克漫长的历史上,每年都有许多“体育小国”实现着奖牌零的突破,他们的奖牌也许更有分量更有价值!

  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下,只有对手,没有敌人。从这个角度讲,媒体之间不只是竞争,更多的是合作。如何将运动员之间的友谊、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温暖传递出来,是媒体共同的责任!

  当然,媒体的责任远不止于此。在中西方之间,一直有一堵厚厚的墙,它需要所有的媒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拆除它。奥运会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让记者成为一座沟通世界的“金桥”。

  也许,在外国记者的眼里,发展中的中国确实还存在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第一次办奥运也难免会有准备不足的方面。对此,记者“评头论足”、“指点江山”,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在虚心接受批评的同时,更欢迎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因为这对于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更有价值。

  用慧眼去发现,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这是我们对外国记者的期待。中国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向往幸福与尊严,自由追逐梦想。即便对于种种不如意,大多数中国人依旧笑对人生,乐观向上。更重要的是,他们热爱并祝福自己的国家。一个古老而现代的中国正在真诚地融入世界,主动地拥抱世界。这样的变化,难道不值得关注吗?

  有人说,媒体如何报道这一次奥运会,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世界在未来的多少年内如何看待中国。但我想说的是,在未来,决定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的决不只是一次奥运会,不断发展的中国将会让世界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奥运会仅仅是一个开始。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