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8月13日
地点: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
上午9时45分,中国文化图书台前,笑呵呵地走来了俄罗斯驻华使馆新闻官伊萨耶夫。“您又来了,这次看看选哪几本书?”穿绿色上衣的志愿者和红色上衣的工作人员同伊萨耶夫互致问候后,热情地帮他将书放入袋中(见图①)。在谈及对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的感受时,伊萨耶夫告诉记者:
“作为俄罗斯使馆新闻官,我对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的工作非常满意。我们发现有什么问题,都通过国际新闻中心得到了解决。比如前几天,俄罗斯一家电视台运设备,但没有准备好必要的通关文件,中国海关当时没有让他们把设备拿走。我跟国际新闻中心联系后,他们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非常快!这样的例子很多。现在什么问题也没有!”
上午10时15分,问询接待处前,68岁的巴西“城市快乐电台”董事长里卡多手里拿着一张13日的排球比赛票,找到工作人员何芬华请求帮忙(见图②)。原来里卡多想在观赛之余转一转北京的超市,小何随之用中文写了一张纸条“请带我去离这儿最近的超市”交给里卡多。在与记者交谈时,里卡多说:
“我从事新闻工作50年,已经连续报道5届奥运会。对这一届奥运会的国际新闻中心工作最满意,他们提供的服务最完善。比如,刚来时我想在记者工作区内安装一个自己带来的打印机。提出这个要求后,有4个工作人员过来帮助我安装,非常热情。另外,在记者工作区内,始终提供咖啡、甜点。其实,不只是在新闻中心,我在北京无论是乘出租车,还是走在大街上,人们都主动和我打招呼,非常热情。我已经是第二次来中国。与巴西比起来,我感觉北京的治安非常好,城市非常干净,绿化非常好,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午10时35分,外国记者接待处前,来自西班牙电视六台的哈维艾尔前来求助(见图③)。他手里拿着一份落款为“中国国家文物局”的传真件——《关于西班牙摄制组来华拍摄涉及有关文物的复函》。当记者向他祝贺西班牙篮球队前一日所取得的胜利时,32岁的哈维艾尔脸上乐开了花。随后,他告诉记者:
“西班牙电视六台是一家很年轻的国有电视台,仅有两年历史,主要报道体育。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对新闻中心提供的服务非常满意。对我来说,语言是最大的问题。我为此常常打电话给何女士,总麻烦她也挺不好意思的。(何芬华在旁答道:“其实没什么!”)
“我来新闻中心一是为了获取信息,二是为了办一些事情。因为这里是一站式服务。只来这里,不用再到别的地方去事情就全办成了。以前以为这种许可证式的文件办起来很麻烦,事实上很方便。我昨天上午办理许可证,昨天下午就打电话告诉我可以取了,工作效率非常高。”
上午10时50分,外国记者接待处处长唐锐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听到记者的采访要求后,他随即起身介绍说:
“一站式服务是北京奥运会一个创举。如外国记者办理换驾照、器材入境、签证延期等事宜,在这个台子上都能完成。
“那边有志愿者服务的是外国记者咨询台,现在平均每天接答40个咨询电话,签证问题、在北京道路怎么走、采访程序等,什么问题都有。开幕式那天接了150个电话,现在接答电话数量还在逐渐增加。
“我们对外国记者的服务要求是‘零拒绝’。比如外国记者提出要采访中国环保部门官员,他只需填张表,志愿者收表后交给后面工作人员,当天必须有答复,行不行都得给人一个答复。我们还要帮外国记者解决其他许多问题,比如语言问题,我们这里有七八个语种的工作人员,基本能够满足外国记者的语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