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杨善闵报道 “我会尽情地购物,享受美食,还有,继续观看比赛!”你也许很难想象,这话是一位刚刚被淘汰的小姑娘说的,这小姑娘就是澳大利亚21岁的羽毛球选手艾琳-卡罗尔。她是本届羽毛球赛场上最快被淘汰的人,耗时仅为31分钟。英国的《卫报》用不小的篇幅对她进行了报道,在这篇报道里,你看不到“人之常情”的眼泪和扼腕叹息,只有卡罗尔对未来两周对北京生活的期待,还有她对奥运比赛依然高涨的热情。
对奥运的报道,明星与胜负从来都不是欧美媒体狂热追逐的唯一目标。这届北京奥运会尤其如此,因为中国在夺取金牌方面太强势了,而美国和欧洲的一些报纸又不愿意在这方面多费笔墨。
在出征2008年奥运会之前,美国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洛杉矶时报》在内的几家主流媒体都没有将菲尔普斯,美国男篮这些在世界级巨星作为唯一的报道重点。相反,以41岁“高龄”出征的达拉-托雷斯成为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主角。她是美国有史以来入选美国奥运游泳队年龄最大的成员,也是唯一一个参加过五届奥运会的元老级人物。许多媒体都将她与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相提并论,虽然希拉里败给奥巴马,而达拉-托雷斯也绝对不是金牌最有力的竞争者,但是2008,媒体为美国民众树立了两位女性偶像。让传统充满刚性的体育和政治报道显出其多元化的一面。
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时,引起美国新闻界地震级恐慌。许多专业人士感慨,美国将失去一份“最纯洁,最公正,最客观”的报纸,报纸的编辑部将受到广告部门左右,不再独立。但是,单就体育报道来看,美国主流报纸并没有在巨大广告利益诱惑下失去头脑。对奥运会选手的报道,既有具有市场号召力的菲尔普斯,科比,《纽约时报》也曾经推出一个深度报道,专门探讨非职业运动员,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参加奥运会,其中的经济损失由谁来报销。虽然,对于报纸的广告客户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这样的报道,让人看到除了赛场,除了明星,除了奖牌之外的奥运。这样的报道,让我们在未来的某天回忆起奥运,不仅有金色,同时也更完整。
12日,在男子自由泳4×100接力比赛结束之后,各大报纸都将焦点对准来扎克,在他们看来,菲尔普斯只是发挥正常水平,是全队的努力保证了这枚奖牌的颜色。甚至,每份报纸都用同样的语调:“菲尔普斯的作用仅限于第一棒”来淡化他在比赛中的作用,但都没忘记提菲尔普斯的“八金梦想保住了”。
在13日的女子体操团体比赛结束后,有美国记者在现场追问中国女子体操选手的生日,想在中国选手的年龄上做文章,不关注中国的金牌,而在金牌背后做文章,也许是一些美国媒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