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王卡拉)首都体育馆排球场上的裁判们,每次上场裁决比赛前,都要先过一道“酒精检验关”,给他们做检测的正是场馆医疗服务站的医生们。北京奥运会开赛后,场馆医疗站的每个医护人员都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昨天,他们向记者讲述了这场特殊保障后的故事。
裁判酒精测试仪“失灵”
除了承担场馆内的医疗保障工作,每场比赛开始前45分钟,服务站的医生还需检测几名裁判员是否饮酒,所用工具是一把酒精测试仪。
8月13日,轮到医生汤小东检测裁判,但测试仪却险些在国际高级官员面前“掉链子”。当日,汤小东测试完所有裁判,确定没有问题后,正准备离开。一位穿红西装的高级官员裁判拦住了他,要求测下机器。汤小东同意后,该裁判对着酒精测试仪一吹,仪表显示“0”。那位裁判随后说:“我刚喝了杯葡萄酒,这机器不准。”汤小东闻言被吓了一跳,正纳闷时,仪器忽然开始作响,数字从0蹦到了12。明白过来原来是测试仪迟钝,在场的人都笑了。
转诊需附救护车成员信息
8月13日下午,场内比赛结束了,忙碌了一天的医护人员纷纷松了口气。此时,场内急救组忽然发出“需轮椅支援”的求救信号。“难道运动员在赛后受伤了?”医护人员一边紧张准备一边琢磨,2分钟后,一名右腿受伤的外国男排运动员被送至医疗站。他在比赛中受伤后,一直坚持在场边为队友加油,直至比赛结束才来诊治。
初查后,医生建议患者转诊。在征得队医、教练和患者同意后,医疗站通过电话向诊所汇报病情,并给安保部门传真救护车组成员姓名、注册卡号等身份信息。最终,患者平安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