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驻慕尼黑记者吴筠
德国人这两天总算是长出一口气,连续斩获8块金牌,一下子冲到了金牌榜第三的位置。记得在德国奥运代表团出征前,记者曾在私下问过不少代表团成员,大多都认为德国在本届奥运会上的金牌数能够与上届雅典持平已是上上大吉。总共内定的冲金点大约22个,能拿到13块以上已是万幸,说到底,德国人对于这几年本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不是很有信心。
这并不是德国的责任,在世界范围,对于奥运竞技项目的投入和对于职业体育项目的投入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即使是那些拥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传统强势项目,如德国的马术和赛艇,都无法和财大气粗的职业联赛相比。凡是具有商业化发展潜力的项目,都在职业经纪公司的包装之下,一一推向了市场——从足球到篮球,从排球到网球,从国际田联黄金联赛到环法自行车赛,当这些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吸引越来越多商业投资的时候,当明星运动员拿着每年上千万美元收入的时候,传统意义上的竞技项目却正面临着财政和人力资源的双重危机。
最能代表人类健与美的体操,就是现今职业体育高度发展的牺牲品之一。根据德国奥委会的统计,目前德国除了20所奥运项目定点体育学校之外,在全国范围提供半专业和专业体操训练项目的学校不超过10所。更多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在家长的劝说下,在简单的物质诱惑中,选择了足球、手球或者是田径等更有商业潜力的项目。
你很难说这是孩子或者家长的责任,甚至也不是那些“富有”的职业体育项目的责任。在德国奥委会前不久召开的年会上,记者听到了一些“幼稚”的呼吁,要求减少给足球等过度富有的项目投入,增加对于体操、举重等竞技项目的支持。然而各个国家奥委会的资金都是有限的,更主要的投入来自赞助商,想要说服那些已经习惯了高投入高产出的商人,放弃上百万观众的职业体育项目,转而支持观众人数比运动员人数都要少的竞技项目,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而已。
运动和商业的结合,永远是一把双刃剑:要有明星效应,要有商业潜力,投资才能流向竞技项目;另一方面,投资也意味着运动不再只是简单的运动,而是商业运营的载体。在此消彼长之间,富的更富,乏人问津的愈加无人关注。
体育的发展,永远都需要亮点的出现,在商家眼里当然就是卖点——有了诺维斯基,德国的篮球就火了起来;有了刘翔,喜欢田径的小孩子就更多。只有当令人们眼前一亮的运动员出现之后,商业才会重新认识这些冷门项目。在此之前,部分竞技体育项目还只能在那单调陈旧的场馆里,靠着为数不多的财政拨款,数年如一日地重复着艰苦的训练,等待那或许会出现的辉煌与灿烂。
(本报慕尼黑8月15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