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9日12时56分,北京120调度接到求助电话,称一外国老人在颐和园公园旅游时,突然出现晕厥。10分钟后,120海淀急救站的救护车就到达现场。当时,老人面色苍白、浑身大汗,经过吸氧、物理降温处理,心率逐步恢复正常。30分钟后,就被平安护送到协和医院。病人就职于国际奥委会,胸卡显示服务于田径项目。他对北京120急救人员快速到达、有效处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表示感谢。
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主席杰奎·林斯特教授闻知此事,特意请北京奥组委人员向北京市卫生局转达感谢和祝贺。他说,120快速高效的急救转运令人满意,我们对北京奥运会的医疗服务保障充满信心。
在五棵松篮球馆,美国男篮梦八队参加的一场比赛即将开始,一名法国表演团队员在进行篮球特技表演时失去平衡,从3米多的高空肩背部着地摔倒。值守场边的医疗队员立即进行现场救治,初步诊断为胸椎骨折,快速给予处理。随后,应急救援队紧急将伤员转往就近的奥运定点医院解放军总医院。
此时,解放军总医院奥运门急诊的医护人员已接到救援信息,做好接诊准备。骨科、麻醉科、胸外科、脑外科、放射科、呼吸科、重症监护室等相关科室的专家教授和法语翻译,迅速集结,准备会诊。
事发10分钟后,伤员被抬进抢救室。检查伤处、询问病史,量体温、测量血压和脉搏,再经X光片和核磁共振检查……经专家会诊,确诊为第六胸椎压缩性骨折,遵照国际惯例,先行保守治疗。预计经过两周时间卧床休养,即可下地活动。
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前后30余名医务人员参与,仅用了一个多小时。法国表演队员的随行经理和队医,目睹了救治全过程,感激地说:“你们都是非常专业的团队、专业的人员。”正在现场的北京奥组委运动服务部副部长戴建平表示,这检验了北京奥运会医疗救治系统的高效平稳运转。
从场馆救治服务、市内救治服务到急救网络服务,奥运大家庭成员将得到专业化、高水准的医疗服务。北京市抽调了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多家三级甲等医院的626名医务人员,组建起奥运村综合诊所;1000多名医务人员分布在各奥运场馆;26家定点医院进入运行状态。北京急救中心装备齐全的大型物资供应车、指挥车和190多辆救护车,已组建起严密的急救网络。
当奥运赛场区域有人受伤时,将首先由场边急救点的医护人员初步救治,如伤情较轻,可转送到奥运村综合诊所。如果伤员病情仍重,将由急救车送至奥运定点医院。即使发生大规模突发事件,由104家医院组成的全市三级院内救治网络,拥有5800多张应急救治床位,一、二、三级医院分别储备100人份7天、50人份3天和20人份3天的抢救药品和物资,随时投入使用。在“鸟巢”,医疗服务系统包括分布于体育场四角的场内急救站,以及位于运动员区、观众区、贵宾区、热身场地的4个医疗站,每个医疗站还配备了1至2辆救护车随时应急。
国际奥组委有关官员考察了北京的医疗保障体系后,认为这支队伍技术水平高、涉及科室广、外语服务能力强,是一支优秀的奥运会医疗保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