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最新动态 > 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式 > 其他 > 正文
昨夜的闭幕式,是北京奥运收官的华丽转身。骊歌响起,拨动我们心弦的不止是离情别绪。回眸凝望,在泪水与狂欢中,我们已经写下自己的传奇。
飞机的舷梯渐次登上告别的背影,16天的感人瞬间一格一格展开,连接夸父逐日般的点火瞬间,奥林匹克的圣火,在演绎中华五千年的“卷轴”末端缓缓熄灭。“记忆之塔”里,16条祥云纱向着天空无限延展。随着不同肤色的运动员用各自特有的方式,进入鸟巢共同狂欢,那燃在全人类心中的圣火将永不熄灭。
记忆:能将一切典藏
历史无法保留现场,但记忆能将一切典藏。
赛事之外,记忆镌刻下人性的温暖。33岁的丘索维金娜为患病的儿子而战,为梦想而战,勇夺女子跳马银牌,观众席上响起如雷的掌声,这掌声是对奇迹的礼赞,也是向伟大母亲的致敬;当埃里克·尚托拖着癌症之躯,追逐奥运梦想,我们脸上感动的热泪,为永不放弃的顽强奔流……对这些并没能站上领奖台之巅的人,观众没有吝惜掌声和礼赞。承认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懂得了有勇气就会有奇迹。这种成熟的心态,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上的进步?
当伦敦那充满奇思妙想的8分钟现代展示之后,象征着人类打破语言藩篱,通往和谐之境的“巴别塔”高高耸立,我们看到了一个起点,一个转折。我们读懂了一种境界:奥林匹克超越国界,同一个世界,拥有同一个梦想。
笑容:不以成败论英雄
16天的奥运赛事给全球体育迷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北京时间”也在这半个月里,成为超过44亿观众的统一作息时刻。而鸟巢既迎来了相聚的喜悦,也承担了别离的情怀。
上万名运动员入场之后的一段“自由发挥”,令人印象深刻:非洲的热情奔放,亚洲的婉约内敛,欧洲的自然休闲,美洲的自由大方。尽管语言、风俗不同,但是不需要翻译,所有人都能读懂那上万张笑脸中的轻松和快乐。笑容绽放之后,忘记十多天比赛的疲劳和紧张,更将成败得失抛在脑后的从容淡定。
拥抱:永远一家人
闭幕式上,一位外国运动员兴奋地抱紧姚明,而在每场比赛结束之时,也有同样的镜头。来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紧紧拥抱。尽管几分钟前,他们还是赛场上的对手,但卸下征衣,他们就是五环旗下的一家人。体育的魅力正是因这样的温暖而放大。
记得女子十米气步枪颁奖仪式上,有一幕令全世界观众动容:季军妮诺-萨鲁克瓦泽和银牌得主帕杰林娜相拥亲吻。而她们各自的祖国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当时正在发生军事冲突。
奥运赛场上,和平成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运动员的共同向往。
微笑和拥抱包含的是尊重和宽容。竞争,甚至战火都无法切断奥林匹克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我和你》中的“永远一家人”,也成为奥运会精神更高、更快、更强之外,同一个世界共同的温暖梦想。
赞歌:为志愿者唱响
在昨天的闭幕式上,我们见证了奥林匹克之歌第一次为170万名志愿者唱响;我们见证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第一次以“无与伦比”这样的字眼,褒奖北京,更属于奥林匹克价值观在这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度的成功相传。
多少年之后,人们翻开记忆,一定能更加清楚地再见北京,那些像大地开花、河流解冻那样静默而坚定地发生的伟大变化和奇迹,将是2008北京奥运留给世界最美好的回忆。
本报记者 陈熙涵 王磊 陈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