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北京,新奥运,也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一场北京奥运会中带来的洗礼,两起焦点事件折射出的变化,一组感人镜头留下的经典。在恋恋不舍的回眸中,发觉北京在变,中国在变,最为关键的,是中国人的观念,在变;中国人的心态,也在变。
和平之战 平和心
包容,是因为更加自信,更加开放。
回来征战奥运的郎平,发觉北京变了。“每次回北京,我都会找不到路。这里的变化太大,一年一个样。”
北京,是郎平的故乡,这里有她的爸爸、妈妈,还有她最要好的姐姐。其实,北京的变化,并不仅仅只是环境,而是身边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美国代表团下榻在北师大,那是郎平的母校。当她踏进那扇曾经熟悉的大门,郎平的心情,其实是复杂的。
故乡人没有用冷漠甚至敌视的眼光看她,相反,郎平看到的,是一张张欢迎的笑脸,以及对她不弃不离的热爱。郎平感动了。她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将来她会去哪里执教,这里,永远都是她的家。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小山智丽吗?她曾被国人视为“卖国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根本不敢回上海的家,即便回来了,也会小心地乔装打扮一番,免得被人认出。
小组赛,郎平执教的美国队击败了中国队。但在决赛中,美国队依旧赢得了中国观众狂热的呐喊声。
其实,体育,是无国界的。既然比赛,总会有胜负。奥林匹克的精神,就是要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来促进理解。其核心,就是要我们摆脱文化偏见,以博大的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之外的事物。办奥运会,使我们懂得包容,学会了如何去理解。
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包容之心宽大胸怀的民族。从郎平执教美国队,从郎平率美国队回中国打奥运,从中国观众送给郎平的掌声,就很能说明问题。
北京奥运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促进了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军团中,洋面孔多了,外国军团中,中国面孔多了。这是体育的交融,也是世界的大同,因为奥运会,国民的心态,普遍开放了;视角,普遍开阔了。
在为郎平骄傲的同时,也为国人悄然改变的心态和观念,感到自豪。奥运会上的那一场“和平大战”,我们输掉的是比赛,赢得的,却是世界的掌声与尊重。
刘翔退赛 包容心
人与人之间,能够彼此沟通,彼此理解。心与心的相通,才是最大的开放。
四年前的雅典,刘翔摘得110米栏奥运金牌,带给我们的,是血脉贲张。因为这枚金牌,我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
四年后,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已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面对奥运金牌,我们也显得淡定而从容。金牌,不是全部,金牌,也不可能代表一切。
受伤的刘翔,出现在了赛场。那是他希望坚持到底的美好愿望。坚持或是退出,没有事先的商量,也没有程序化的请示,比或是不比,刘翔自己做主。
这是中国体育更为人性化的管理。健康重要,还是金牌重要?我想现在,在百姓中,已无需讨论。广大翔迷在网上表示全力支持刘翔,对他的退赛也表示充分理解。
退赛之后,刘翔通过报纸、网络,向支持他、关心他的全国人民,表示了“歉意”。对他的公开信,很多人反问:刘翔为什么要道歉?他没必要道歉。
“人们对刘翔退赛所表现出来的理解,让我们感动,”孙海平教练说,“这也给了我们更多动力。”刘爸爸打来电话,一个劲致谢,他感谢的不应该是我们媒体,因为我们只是反映了国人客观而真实的感受。
伤病无情,人却有情。刘翔受伤一事,折射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爱的光芒。
这一幕,足以让“体操王子”李宁百感交集。20年前,当李宁从汉城铩羽而归,迎接他的,没有鲜花,只有白眼和指责。当年这一幕,让跳水皇后高敏惊呆了,发誓“一定要在自己巅峰时退出”。一代跳水女王,就这样过早结束了职业生
涯。李宁从功臣变为“罪人”,他接到过恐吓信,里面有刀子和绳子。这也促使李宁最终下海经商。
还有上海的朱建华。三破世界男子跳高纪录后,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他仅获得一铜。回来后,也是被舆论压得喘不过气。他家中的窗户,曾被人用砖头砸烂。
20多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巨变,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的心态变了:更宽容,更理性,更能理解人、包容人了。
北京奥运会,我们学会了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享受体育,而这,何尝不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
刘翔退赛,所引发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人们理解和支持刘翔的同时,也开始反思和清扫多年来积淀在脑子里的“唯金牌论”。
《人民日报》一篇评论说:刘翔退赛,是对“国民素质的一次检验”。越来越多的舆论,开始反省“唯金牌论”。尤其是这一次,在自己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发现中国人正在将东道主良好的心态,演绎到极致:奥运不是卡拉OK,不是自娱自乐。奥运是一个让全世界人一起欢庆的大PARTY。我们敞开大门,为的就是给各路来宾,搭建一个舞台。一两枚金牌的得失,远不像原本想象得那么重要。
温馨瞬间 暖人心
若干年后,相信很少有人会记得中国在北京奥运会拿了多少金牌,也很少有人会一一记住那些金牌选手的名字。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瞬间。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但体育大赛,不是世界大战。争胜负重要,友谊的传递,更重要。
奥运会前,一直担心我们会把这届世界体育盛会,变成“全运会”。中国选手披金戴银,固然可喜可庆,但对其他国家选手的表现,我们是否也该送上真心的关注、真挚的掌声?
我们关注那些来自伊拉克的选手,还有来自阿富汗、蒙古、巴林、塞舌尔等发展中国家的运动员。我们走出“唯金牌论”误区,以更开放的胸襟,去关注世界,接纳世界,祝福世界。我们在为中国选手欢呼的同时,同时也为我们的对手和其他国家的选手,送上一份祝福。
当对阵王励勤的佩尔森,在男单铜牌争夺赛上,突然拉伤大腿,全场观众为他加油的掌声,热烈而长久,这位瑞典“常青树”重新回到赛场,坚持打完了比赛;当9万多中国观众,在鸟巢为博尔特送上了《生日快乐》歌;当国人为罗伯斯的胜利喝彩叫好,中国人的善良、大度、谦和与奥运体育精神,完美融合,感动了世界。
人性之美,在北京的各个奥运赛场,闪亮呈现。
还注意到一个小细节:不少中国金牌选手在夺牌之后,不约而同,冲向自己的爱人,热情相拥。这些人中,有跳水的王峰,乒乓的王楠,射击的杜丽,体操的杨威……他们的夺金感言,是感谢自己的“另一半”。
金牌,让人振奋,而选手们的真情流露,同样令人动容。记得以前,很多中国运动员获奖之后的话,如出一辙:先是感谢领导,再感谢教练、队友,还要感谢全国人民……大而全,但感觉“套路化”。
为金牌喝彩的同时,更为现在一些选手的获奖感言,拍手叫好。这些感谢“另一半”的话,从冠亚军们嘴里说出来,很人性,很真实,所以很感人。而这些细节的变化,折射出的,也是人的观念的改变。
如今的社会,年轻人张扬个性。倒退几年,中国运动队里,还曾规定队员不得谈恋爱,违规者会受罚。在那样的一段日子里,获奖感言里,当然不可能包含“感谢另一半”。
如今,运动队的管理,更人性化了;人们对于“英雄”的定义与理解,也更宽泛了。奥运会上的冠亚军,成了年轻人的偶像,但“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是只知道玩命训练、比赛的“机器”。他们与同龄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与家人的深情厚意,有着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的兴趣爱好。
在北京奥运会上,一对对情侣,双双亮相奥运赛场,留下了温馨的一幕幕。在人们心中,这些奥运明星,与邻家兄弟姐妹,没什么区别。这样的偶像,反而更让人感到亲切。
特派记者 阎小娴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