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一届“历史最佳”的残奥会,两个“同样精彩”的奥运让世界震撼于中国和北京的神奇魅力。作为组织参与者,作为资深媒体人,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行部副部长徐济成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感受颇多,做客“文汇讲堂”,现场回顾自己的奥运经历,徐济成的精彩演讲引来掌声一片。
空前成功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过:“媒体是奥运会的最终裁判。”媒体在奥运会期间能否顺利运营,将折射出这届奥运会是否成功。而当奥运会和残奥会落幕时,全世界都对北京出色的组织管理和媒体运营给予高度评价。回顾40多天的辛劳,徐济成毫不掩饰内心的激动,“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已经达到了奥运历史媒体运营的最高水平。”
数据是最鲜活的证明,北京奥运会光持证记者就有24000多人,而残奥会也有6500人,这些数据都创造了历史纪录。不过,如此庞大的媒体队伍,空前激烈的竞争,北京奥运会的媒体氛围却是历史最好的一次。“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每届奥运会的新闻中心都发生过停电事故,北京没有。而之前连续多届奥运会出现记者劳累过度突然死亡,北京也没有出现。”
真正让徐济成对工作充满成就感的是,奥运会大大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如果说,在奥运会开始之前还有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有着怀疑的话,那么两个奥运结束后,他们只剩下惊叹和赞美。“他们向世界报道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这次奥运会,通过媒体,真正让中国从鸟巢走向了世界。”
凝聚真情
点开笔记本电脑中的幻灯片文件,一张张无比熟悉的照片跃然屏幕。通过照片,徐济成对发生在一个多月前的工作点滴,娓娓道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8月8日开幕当天,“大徐”凌晨4时开始,用数码相机拍摄了新闻中心内整整一天的工作全景。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可以载入中国历史的一天,我必须用心把它记录下来。”
曾经报道过5届奥运会,徐济成对于奥运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当初在竞争媒体运行部副部长这个职务时,徐济成的个人履历完全符合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的4个最高标准。记者出身的他,更知道如何和这个庞大的群体相处。“首先是要付出真情,只有这样你才会得到同样的回报。一个记者的眼睛背后大概有40多万读者或者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给他们提供像运动员一样标准的服务,让他们有自己的跑道、自己的球场、自己的泳池进行报道。”
“善待媒体”,这是徐济成的工作原则。“通过服务来管理”,则是徐济成的工作方法。对于此次媒体运行部的工作,徐济成给自己打99分。“扣1分一是谦虚,二是突发的事件应对和协调还是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建言世博
在“嘉宾对话”环节中,国际射箭委员会技术官员郭蓓和奥运射击馆媒体副主任李道胜更是与徐济成展开了一场“脑力激荡”。郭蓓从技术官员的角度,首先提出了未来媒体与奥运如何相处发展的话题。“10年20年之后,媒体将如何报道奥运?”
对于这一点,徐济成展现了一位资深媒体人的前瞻性和创造力。“媒体和奥运会一定会更加相互促进,以射箭为例,今后或许赛场边不再有观众,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的摄像头,观众只要坐在电视机前,可以自主选择要欣赏的角度。比如,摄像头可以装在箭上,通过超高速摄像头还原飞行过程,那种感官刺激无疑是现在的转播无法企及的。
面对众多提问,徐济成侃侃而谈,台下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聊到兴起,端坐台下的前中国足球队队长范志毅也起身提问,“北京奥运会这么成功,你觉得可以给伦敦在哪些方面提供借鉴?”徐济成坦言,北京的很多优势伦敦无法企及,“比如人力资源优势,张艺谋说了,英国人肯定也想搞2000多个人打太极,但根本不可能。我个人觉得伦敦应该走自己的路,他们肯定要尽量忘掉北京的一切。”
奥运落幕,对于中国来说,接下去最重要的一次国际盛会无疑是两年后的上海世博会。经历了奥运的组织管理和媒体运营,徐济成也给世博会支起了招:“世博会一定要早做计划,与各个部门进行融洽沟通,这是工作上得到最大支持的有效方法。另外,要借鉴奥运会的成功元素,不仅让全中国,让全世界都知道,了解上海世博会。比如,每次提到上海世博会,就要把世博会的开闭幕式的时间写出来,让人不断加深印象。”
本报记者 徐东海
实 习 生 杨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