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兵团”从容回家:中国逐渐接受体育全球化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14:3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丁尘馨

  这两天,萦绕在北京空气中使用率最高的词是“北京欢迎你”。

  另外一个词是,“回家真好”。

  今年奥运会,将是奥运会历史上中国“海外兵团”最大规模的一次“回家”。仅乒乓球项目,依照国际乒联公布的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名单,男女各七十七名参赛运动员中,中国“海外兵团”人数就达三十九人,是历届奥运会之最。

  八月二日,新加坡乒乓女队的“当家花旦”李佳薇走出机场时,遭到中国记者的“围堵”,她显得有些不适应,而记者们更多只想一睹这位“乒坛美女”的风采,问到新加坡女队与中国竞争的问题,也没有攻击性。

  而关于李佳薇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报道,除了她与张怡宁是昔日好友今日对手外,就是她将挚新加坡国旗引领新加坡代表团入场了。

  这样的“待遇”,在十四年前,对于同为乒乓球海外兵团的何智丽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很多人都还记得,一九九四年在日本广岛举行的亚运会上,已改名的小山智利以昂然斗志和声声“哟西”,战胜邓亚萍夺得冠军,遭致国人千夫所指。尽管之后几年,她顽强地坚守在世界一流球手之列,依然不被中国球迷接受。

  一九九六年,何智丽黯然退役。这一年,另一个几乎被中国人淡忘的名字却成为瑞士家喻户晓的英雄,他也无意中打开了中国人面对“海外兵团”时紧闭的心门。李东华,原中国体操队队员,退役之后移居瑞士,又代表瑞士参加了亚特兰大奥运会获冠军。他“三次重伤,向生命极限挑战”的励志故事也成为了中国骄傲。

  这时,随着中国优势项目的发展,“走出去”的优秀运动员越来越多,中国球迷开始面对并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固然,“站在对立面”的他们,给中国选手增加了不小的“麻烦”,但也正是他们,给效力国家该项目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从而影响了这个项目在世界整体的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竞技体育高速发展的时段,不断增长的实力和信心,使我们面对竞争时,学会更加从容和宽容。

  今年初,韩国籍华人乒乓选手唐娜,因“改名”和“现在韩国是我的祖国”的言论传闻,曾一度遭致中国网友批以“何智丽第二”的不满评判。事后唐娜极力澄清和解释,风波逐渐平息。不过,中国人依然习惯叫她“唐娜”。

  八月六日,洛杉矶奥运会花剑冠军、五十岁的栾菊杰入住北京奥运村,开始她全新的奥运之旅。这一次,这位当年的民族英雄是代表加拿大参赛。

  其实,当大家得知栾菊杰将要出现在北京奥运赛场时,就没有人去指责她新的身份,惊讶之余全是敬佩和祝福。她本身的行为早已超越了国籍的藩篱,向全世界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正如她所说,“今天我能以海外华人的身份去中国参赛,与所有中国人一起分享奥运盛会的喜悦,这是我的人生,也是我运动生涯最完美的结局。”

  她说,身为运动员,能够在祖籍国参加奥运会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也是作为“海外兵团”的华人运动员自身正在发生的转变。同样,身为同胞,能够看到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在自己的祖籍国尽兴展示体育之美,何尝不是另一种幸福。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