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倒计时一周年北京准备好了 环境大变样交通有改善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15:28  新民晚报

  2007年8月8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北京天安门城楼下,盛大庆祝活动刚刚开始。一字排开的五色福娃憨态可掬,他们的名字“北京欢迎您”,正是北京向世界发出的邀请。

  几年间,往返京沪两地采访出差,记者眼中的北京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北京为奥运准备了什么?记者重回京城,在一连串普通细节中,答案已在眼前。

  环境变样

  沙砾、尘土,坑坑洼洼的道路上,汽车首尾相接,看不到尽头。东西向的路口竖着巨大的施工标志,行人车辆全都不得通行。禁行指示牌背后,灰蒙蒙的远方,隐约可以看到一座搭满脚手架、矗立着不少摩天吊车的“钢铁怪物”静静横卧——那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鸟巢”。

  太阳灼烤着地面,环顾周围,不见一丝绿色。所有的景物都是灰白色的,热得发烫的空气中,只听到嘈杂的施工声。眼前的景象就像是一个扭曲变形的巨大工地,扑面而来的风沙间,带着让人窒息的感觉。

  这是2006年的夏天,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整整两年。

  汽车由南向北行驶在慧忠北路上,沿路两旁的行道树枝条随风轻摇,满眼碧绿,形态喜人。3名背着登山包的外国游客站在人行道上,隔着宽敞的绿化带,“参观”奥运核心地区。眼前,银白的“鸟巢”仿佛近在咫尺,来自美国的他们已在中国游玩近一个月,晚上就将乘飞机返程,他们特地让出租车司机绕道到这里——北京之旅的最后一个目的地,正是在建中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

  东起“鸟巢”东门,南起北四环路,西起北辰西路,北至奥运会主新闻中心的奥林匹克中心区,此刻依然被蓝色的施工围墙团团围住,安保设置格外严密,只有持有奥林匹克中心区通行证的车辆才能进入。尽管如此,几名美国游客兴致却没受到丝毫影响,他们指手画脚地议论着。

  昨天是2007年8月8日,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366天。眼前的一切与一年前相比,已脱胎换骨般地变了模样。

  奥运会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变化,是极其贴切的答案。又或许,我们该这样说,当“奥运”成为一座城市的主题时,“变化”就将是这座城市的命运。

  改造交通

  2004年6月,北京火车站口的公交车总站,声音洪亮的售票员正奋力说服没挤上车的乘客换乘下一趟车。火辣辣的大太阳下,拿着月票、满头大汗的人们拥挤在传统的三节式公交车旁,互相推搡着努力往上挤。

  那时北京的交通用“噩梦”形容毫不为过。即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今天,上下班高峰期的二三环,依然可以媲美“停车场”。“爱贫”的交通广播主持人曾用一种老北京的特色小吃来形容——“爆肚”(暴堵)!贴切地令人拍案叫绝。

  曾有专家表示,对北京而言,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奥运场馆的选址及规划因素,2008年奥运会的交通问题,将比以往任何主办城市都要严峻。事实上,这一切早在几年前就已是北京奥组委关心的重要问题。综合调度,合理规划,如今,北京奥运网已初显面容。

  从去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起,北京就开始了一场“奥运交通大练兵”活动。奥运会期间,北京将启用总长200余公里的奥运专用道,主要连接奥运场馆和主要奥运设施。来自北京市交通方面的信息也显示,为缓解奥运交通压力,北京加快了作为公共交通骨干的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地铁5号线、10号线、机场轨道线开工建设,2008年奥运会前将全部完工,届时北京的轨道交通将达到创历史的200公里,运力将是目前的几倍。

  离奥运会开始还有一年,那些刚刚修建起来的新场馆大都还没有正式启用,对于想去探营的外地记者来说,难度如同大海捞针。上了出租车心里还没谱,虽然嘴上跟司机说去“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但心里却直打鼓:“连体育记者都还没分清在哪儿呢,这出租车司机能找到吗?”

  谁知,年轻的司机没有丝毫犹豫疑惑,一声“您坐好”,不再多问一句,就把车开上了路。原来,他早已有秘密武器帮忙。座位旁,一本名为《北京奥运会出租车掌上宝》的手册,将全北京各个新老场馆一网打尽。每个场馆专门有一页指南,不仅有市内的大线路图,甚至还有细化到各个支路的微缩图。拿着册子,司机得意地告诉记者:“你算是赶上了,前两天公司刚发下来给我们人手一册,您是我车上第一个享受待遇的客人。”

  此外,为缓解奥运期间的交通压力,奥运期间私家车分单、双号出行,“有车一族”搭乘公共交通上下班的倡议,也已得到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响应。

  早做准备

  造地铁、建场馆。如果说,这些只是硬件上的改变,那在这奥运走近的日子里,一些悄悄的改变,就更有着浓郁的人情味。

  每个星期天,家住望京花家地北里的王大妈都要起个大早,坐上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团结湖中路北社区去学英语。这英语课她已上了近一年了。她告诉记者,“我特别爱读英语,以前没机会,如今退休了,自己学点,也算是为北京奥运会、为国家作点儿贡献吧。外国友人来了,咱们得跟人家交流吧,这沟通交流离开语言能行吗?我们这些老年人还学唱英语歌,用英语演小品,活动搞得可丰富了。好多外国朋友都到我们英语班来参观交流,他们都称赞北京的老年人有活力。”

  在302路“青年文明号”上,年轻的售票员小杨不但使用双语报站,还会用哑语为残疾人服务。“这并没什么特别,到2008年5月,北京市全部公交线路的乘务员都将使用英语、普通话两种语言报站。”小杨微笑着说道。

  已经在北京开了近20年饭馆的蔡老板,已要求他的厨师8月以后将“糖醋里脊”的肉条切法转变为“长肉片”,“这样更容易与外国人的饮食方式接轨。按照我的观察,外国人在中国菜的诸多口味里,还是比较偏爱酸甜味,而且在用餐时还习惯用刀叉。”

  在他看来,这种几乎对中国菜有些“媚外”的改造,是获得机会的小小“付出”。“奥运是个机会,一扇门打开了,别人在看我们的时候,也在被我们审视着。能想象么,若干外国人在我的店里坐在高背椅上,用刀叉吃‘糖醋里脊’的情景?这将是属于中国人制造的新饮食潮流。”而在奥运的大前提下,这种与国际接轨的改变,就显得那样顺理成章。

  《We Are Ready》(我们准备好了)!这是北京对世界的承诺,这是中国人心中的奥运之歌。

  一座城、一群人,从场馆到交通,从语言到饮食文化,方方面面、边边角角,北京进入了被奥运“改造”的轨道,北京已经准备好了!

  记者厉苒苒(本报北京今日电)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正在接受咨询
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展露英姿
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国家体育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