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设计团队"全景式"揭秘5号线 公交惠万民南北变通途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15:58  北京晚报

  没有什么事情比亲历奇迹更令人感到震撼。

  作为地铁5号线项目副总体设计负责人、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张继菁仍然记得,当初走进5号线工地隧道时的情景:“抬头仰望20多米跨度的拱顶,你会突然理解什么是人的力量。”

  今天,她已经无法告诉你,这条27.6公里长的轨道,凝结了多少位建筑设计者的心血,因为有太多的名字消隐在历史的记忆中。

  正如同5号线这个才刚满月的“婴儿”,却隐藏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设想与现实惊人吻合

  乘坐5号线的市民或许无法想象,这条地铁线路其实早在1992年便已经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在5号线项目总体设计负责人刘书斌、王奕然的记忆中,那一年的北京正在为第一次申奥而忙碌,5号线正是作为“奥运工程”首次列入规划之中。

  在当时的方案中,已有多条地铁新线可供选择,考虑到当时北京已有一条横贯东西的1号线,因此必须有一条纵穿南北的线路与之相衔接,穿越市区的5号线责无旁贷。

  令人叫绝的是,如今5号线的线路走向和长度,竟然与15年前的规划方案完全吻合。

  当时的方案是参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二版来设计的。刘书斌举例说,比如今天的天通苑和回龙观,当时的普通市民根本不会相信,在远离市区的地方会有如此大规模的社区;而在当年的规划中,便已经提出当地会形成“城市边缘集团”的概念。

  事实证明,北京的城市规划是具备前瞻性和科学性的。

  “盾构”是一道算术题

  2000年,雍和宫一带的居民最早获悉新地铁即将动工的消息,源自路旁新建起的工地围挡。人们听说那里面正在进行一项秘密试验。随后报纸上出现了一个新词汇:盾构。

  那一年5号线全面设计才刚展开,技术人员便遇上一道难关:5号线穿过崇文、东城两大老城区,地面和地下情况非常复杂,如果像当初修建1、2号线时那样采取明挖或暗挖作业,恐怕会伤及地上的老旧建筑。而从未在北京尝试过的盾构方法,是最简单的攻略思路。

  每台盾构机造价高达4000万元,寿命却只有6公里左右,如此昂贵的方法值得一试吗?

  这并非一道简单的算术题。经过严格的成本核算,技术人员发现,在所有的施工方案中,盾构的直接工程成本虽然最高,但是从社会全局的长远角度进行考量,与明挖或暗挖带来的房屋拆迁、交通影响损失、环境污染等边际成本相比,却是非常划算和明智的选择。

  节能体现在上下坡之间

  人们喜欢用“平稳”来描述乘坐5号线时的感受,恐怕没有人能够感觉得到:这段旅程实际上是在连续不断的上坡与下坡之间切换行进的。

  同为5号线项目副总体设计负责人的张磊介绍说,在地下空间中,5号线每两站之间的区间内,至少就要经过一个斜坡。这些坡道最大坡度约为千分之二十四;即每行进1000米,高度上升24米。

  为什么要这样?张磊解释说:“当地铁以上坡状态停靠车站时,列车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制动动作;而当地铁以下坡的姿态行驶出车站,其自身重量便能够帮助列车实现加速。”在这样反复上下坡的行进过程中,北京地铁5号线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出入口化身“城市回廊”

  对于游走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说,车站或许是生活中潜藏的坐标;但在5号线的设计者们心目中,最理想的站台,恰恰应当消隐于城市之中。

  “5号线共有23座车站,如果每个车站设置4个出入口和1个风亭,岂不会扰乱了北京的城市景观?”张继菁说,北京这座城市的美,渗透着历史传承而来的含蓄之美。早在设计之初,她便为5号线的出入口确定下一个目标:绝不破坏北京原有的城市风貌。

  张磊将5号线出入口的设计风格称为“城市回廊”:“灰色材料与透明玻璃相衔接,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结构,现代又不失古朴风韵。”尽管同样以灰色调为主,但选材上的考虑也颇费心思。“在城区范围内的出入口,通常以灰色石材为主料,与老城区的灰墙青砖相呼应;而在城区之外,则选用金属材料,映衬出周边新城的现代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正在建设中的多条地铁新线,历史最悠久的1号线也正在进行翻新工作。“我们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张继菁说,1号线原有的建筑风格已经随着时间的积淀而成为独特的景观,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记,“也许等到2015年更多地铁新线建成的时候,5号线也会成为人们记忆中对这个时代的符号印象。”

  设计师又在设计地铁新线

  作为5号线项目副总体设计负责人,张磊已不知多少次穿梭于这条城市脉络之中,但是如果有机会,他依然会在出行时选择5号线。他把这当做是“设计回访”。周围的乘客中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也没有人知道他曾为这条地铁付出的辛劳,但是在他的心底,却总是涌动着一种溢于言表的自豪之情。

  “5号线是所有人共同默契配合完成的庞大系统工程,也许我们并不会像其他设计师那样,凭借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而迅速扬名,”张继菁平静地说,最令她满意的是地铁5号线试运行1个月来,客流量每天都在以8000至1万人的速度递增。“一条地铁对于一座城市的深远影响,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超越那些独立的建筑,这才是我们的成就感。”

  和张继菁、张磊一样,刘书斌目前也已投入到又一条地铁新线的设计之中。“我们迫切地希望从乘客中得到反馈意见,特别是那些中肯的、建设性的意见。”在这些设计者看来,5号线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对于未来的意义和对于他们自身的意义恰好能够重叠在一个焦点,他们称呼它为“开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