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鸟巢首度对媒体开放 未见火炬秘密或在草皮之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10:06  东方体育日报

  昨天,是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首次对媒体公开的日子。

  带着问号,记者走进鸟巢,开始寻找8月8日那个举世瞩目的时刻被提前显露的一些蛛丝马迹……

  “鸟巢”之中不见火炬

  在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的仪式永远是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为了将悬念留到最后一刻,组委会也是将点火形式作为最高机密,雅典奥运会开幕前,全球只有3人知道火炬会如何点燃,北京奥运筹办至今,知道点火细节的人也不超过10名。

  走进“鸟巢”,第一件事情就是寻找主火炬,因为即使不知道圣火会如何点燃,能从主火炬的造型或位置上看出一些端倪也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不过急切的希望赢来的却是完全的失望,视线在“鸟巢”的看台上扫了一整圈,不仅根本看不到主火炬,即使连有可能隐藏主火炬的地方都没有发现。

  走出去又围着“鸟巢”的外壳转了一大圈,依然没有主火炬的身影,只有在北面的钢结构外壁上依附着一根直径大约20厘米左右,从地面一直通到顶篷的钢管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曾听说北京奥运的主火炬会修建在“鸟巢”的北面,或许这根钢管就是为主火炬供应燃料的管道。

  秘密或在草皮之下

  张艺谋会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导演成什么样?也是所有关心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人所热议的话题。去年年底,开幕式工程就已进驻“鸟巢”开始施工,但昨天走进“鸟巢”,除了看到顶篷上分别从东西向和南北向纵横悬挂的铁索,以及安装在顶篷连接这些铁索的滑轮,可能是用来在开幕式上作悬挂的外,记者再也无法发现可能跟开幕式有关的任何线索。

  不过,“鸟巢”中央足球场原应该铺设草皮的那块位置却被一个高度约为1米多的大钢盖死死罩住,让人不由得不产生联想:或许这个钢盖下就是一个“秘密基地”,跟开幕式表演有关的秘密全都隐藏在这里面,到8月8日的夜晚,从这块钢盖所隐藏的“基地”下所升起的舞台,会给全世界一个莫大的惊喜。

  钢丝铁架为开幕式设置

  昨日走进“鸟巢”的中外记者不少,不过仅仅在媒体区畅通无阻,跑道区域和二、三层看台均不得进入。

  通过媒体看台区可以看到,“鸟巢”看台已基本完工,红色塑胶跑道已经铺就,正在进行最后的压实和保养。开幕式升降舞台所在的跑道内“大坑”已被覆盖,场内看台顶棚增加了许多纵横交错的钢丝,顶层看台上方更多出了许多长方形钢架。据称,钢丝和钢架都是为开幕式设置。

  众多记者不断询问场馆设施的用途,并追问开幕式火炬台设置是否已经确定等,不过这些追问都没有什么结果。

  从媒体看台上望去,场馆内大部分座椅都已装完,座椅的颜色搭配很讲究,从下往上,“中国红”色的座椅逐渐减少,“长城灰”色的座椅逐渐增多,最后与“鸟巢”顶部的膜结构浑然一体。

  本周末,“鸟巢”将迎来首批观众,昨天,清洁工正忙着在打扫座椅上的灰尘,记者找到一把红色座椅,坐上去,发现比一般体育场的座椅线条要圆润许多。据报道,“鸟巢”的座椅有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凹痕,避免了观众因长时间观看比赛而引起的疲劳感。

  在座位的安排上,“鸟巢”的设计者也进行了周密的考虑。不管坐在第一排,还是坐在顶层看台最后一排,都能将赛场上的盛况一览无余。而每个座位之间的间隔也比较大,观众可以尽情挥舞双手为队员助威,而不影响到身边的观众。其实,“鸟巢”的看台面积比那些能容纳10万人的球场大很多,但只安装了9.1万个座位,就是为了让观众更方便地观看比赛。

  大“鸟巢”四周都是小“鸟巢”

  从奥林匹克公园东门进入,一泓碧水立即映入眼帘。这条长1810米、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龙形景观水系”从北至南绕过,在“鸟巢”身边筑起了一条流动的绿色生态走廊。

  站在水边,倒影中的“鸟巢”随波荡漾,岸边的垂杨柳起舞。园丁们正在铺设绿化带上的草皮,工人们正用鹅卵石装扮池边。这里的“鸟巢”很难让人想起奥运赛场上那些金戈铁马分秒必争的激战,处处布满盎然春意和一片温馨。

  “鸟巢”不只是为奥运而建,“鸟巢”和它所处的奥林匹克公园,同样也是北京城内一块巨大的“绿肺”。

  顺着花岗石路面跨过景观水系,两旁的路灯就立即会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这些离地面半米有余的路灯,灯罩完全按照“鸟巢”的外型来设计,就像是忠诚的卫士,星罗棋布地环绕在雄伟的“鸟巢”周围。

  走到鸟巢跟前,发现通道上的吊灯和扩音器做成的也是“鸟巢”的形状。再往里,头上的吊顶、墙上的马赛克、钢结构边的人行通道,甚至窗上的玻璃花纹、电梯里按钮,都无不是按照“鸟巢”钢结构无序概念来设计的碎拼图案,包括座椅、顶棚、地面……

  “鸟巢”里绝大多数的用色都忠实地采用了外壳上的中国红和长城灰,这里的设计注重了每个细节,就是要给来这里的所有人一个整体的感觉”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表示,只要走进“鸟巢”来,你就会感到处处是“鸟巢”。(本报记者吕日明北京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