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十年承载光荣与梦想 记录首都体育馆的前世今生(2)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09:2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家住朝阳区的徐建生从小就非常喜欢体育。虽然已记不清来首体看比赛的次数,但一些难忘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

  “1973年的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那年我才13岁。邻居给了我一张票,我向母亲要了一角钱买车票,然后就兴冲冲地乘车来到首都体育馆看球。那时天热,比赛休息时我买了一支冰棍,没了回来的车票钱,看完比赛后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家。”看着坐在身边的妻子,徐建生说:“21年前的一天,我们俩在街道办事处领了结婚证后,就骑车直奔首都体育馆看了一场音乐会。”

  “1990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在北京举办时,我又在首体看了中国女排与苏联女排的决赛。当时,我和现场的大多数观众都喊哑了嗓子,虽然中国女排没能夺冠,但队员们那股顽强拼搏的精神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徐建生一边看着比赛,一边滔滔不绝地说着。看得出,他对首体深有感情。他说,40年里首体已经改建了几次,内部设施一次比一次先进,这次改扩建后,首体的设备要算世界一流了,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人性化的特色。不过,外部风貌始终没什么变化,让人看着很亲切。

  “40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徐建生感慨地说:“我已经买到了北京奥运会女排决赛的门票,希望中国队能进入决赛,我好在这里为中国队加油助威,更希望新首体能为中国女排带来好运。”

  改建

  当年外表现代“芯”

  温潇

  首都体育馆已经为迎接奥运会完成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其外观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场馆内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比如先进的电气系统,使用功能全面优化等。值得一提的是,首都体育馆当年的设计中就有独到之处,木地板下暗藏着滑冰场,拖开木板即可以举行冰上比赛,这项技术在当时是首创,直到今天也没有落伍。另外,体育馆的附属用房也是多而实用。这种大气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思,为首都体育馆赢得了颇高的声誉。

  “首都体育馆凝聚了中国老一代设计者和建筑者的心血”,场馆运行团队副主任马雁玲说,“面临奥运会,其原有的设施与环境、形式和功能又有一次大的改动。国际排联官员要求体育馆的改扩建工程不仅要使场馆内部设施完全符合奥运会举办标准,外观也要有一个既现代、又全新的面貌。然而,中国的设计者却有着自己的思路,经过再三斟酌,场馆的内部改扩建工程完全尊重国际排联的要求,但外装修依然保持了当年的朴实风貌。”

  谈起首都体育馆的改扩建工程,马雁玲说:“本着勤俭办奥运的理念,场馆的所有座椅都是原有的。为了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良好水平,减少受伤,同时实现高清晰的全球电视转播效果,比赛场地的地板和照明设备全部进口了世界先进设备。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新添了许多便利设施:增加了救护和运动员通道,救护车可直接开到场地边抢救受伤运动员;运动员可走地下通道从训练馆直接到达比赛场地;馆内还增设了电梯和12个包厢,其中,体育馆西侧增加的两部电梯为无障碍电梯,电梯全部使用了盲文以及语音提示系统,升降过程中有语言提示,是“会讲话”的电梯,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可以满足残疾人的使用要求。此外,场馆内还新设置了残疾人专用卫生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