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网:体育“移民”凸显后备人才培育之难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2月31日17:54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12月31日新华社记者刘紫凌戴劲松刘阳 岁末年初,回首2007展望新的一年--2008奥运年,虽然人们并不太担心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的竞争实力,但越过奥运远眺未来,中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却也并非高枕无忧。 在武汉举行的第六届城运会上,某市男女体操队都拿了好成绩,但分别只有一位和两位队员来自本地,其他都是临时转借。这种体育“移民”现象在不少代表队、不少项目中都不同程度存在。 采访中,一些学者、官员和教练表示,尽管目前我国竞技体育整体状况良好,但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团队、一些项目后继乏人,体育“移民”正是后备人才紧缺的一种表现。 “文体双修难”导致“挑才难” 南京赛艇队主教练刘建曾对记者说,赛艇是仅次于田径、游泳的奥运会“金牌大户”,但目前我国只有2000多人从事这个项目,人才资源不足,区域发展也不均衡,着眼长远形势极为不利。 群众基础好的“三大球”情况也不乐观。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郝斌等专家调查发现,自1980年以来,中国篮球后备人才逐年减少,20余年减少了42%。梯队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全国比赛队伍中,成年队有50支,而青年队只有35支。 目前我国除了乒乓球、羽毛球等少数项目外,不少项目都存在人才断层隐忧。对此,武汉体育学院教授赵高彩说,现阶段由于独生子女多,带来体育人才资源的“隐性短缺”。“80后”、“90后”是未来十余年的体育主力军,但肥胖、近视等现象在这一群体中日趋严重。在经济发达地区,青少年肥胖上升趋势更明显,而且,往往家境越好,父母越不愿让孩子干这个“苦行当”,这既影响到选才的“基本面”,也会导致地区间人才资源的不均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动员之路具有较大吸引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已逐渐实行市场配置,受教育程度高成为获得工作的主要资源,体育人才文化水平较低已严重影响他们的退役安置。“文体难以双修”多年来改观不大,这让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将孩子送入专业体育训练队伍。 “养人不如买人”思想盛行 专家们认为,尽管我国早已开始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但目前尚未完全发挥作用,深层原因还在于体制滞后。 湖北省体育局青少处处长毕竟说,为了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各地纷纷发展“夺金效益”较高的优势项目,一些要花本钱、花工夫的基础性项目和集体项目渐渐“荒芜”。而“养人不如买人”思想的盛行,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后备力量的均衡发展和梯队建设,进而导致一些团队常常乐于在大赛前花钱“借兵”。 连云港市体育局副局长薛峰认为,统筹规范的人才交流,站在国家层面来看是正常的,也是有利的,毕竟不同教练选才标准不同,合理的流动有利于人才找到更合适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当前出现的部分地方团队平常不注意人才培养,赛前单纯为拿牌临时买进和租借队员的做法,是不宜提倡的,这不利于人才资源储备和梯级建设。 应推动竞技体育均衡持续发展 采访中,专家们还表示,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整体而言“穷国办大体育”的特征还将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不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共同进行后备人才培养,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将面临资金短缺和人才枯竭的双重挑战。 毕竟说,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外资源开始介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立了一些体育学校和俱乐部,一些高校也成立了运动队。但从资金投入来看,仍以国家投资为主。 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程斌武的调研表明,由于对基层体育投入结构缺乏科学认识,投资渠道单一,历来具有发现人才、锻炼人才乃至带动群众体育风尚等作用的地区性运动会,由于对承办地的财政压力大,在一些省份成了“烫手山芋”。 采访中,一些人士表示,我国人均体育经费较少,即使绝大部分投入竞技体育,总量仍显不足。而且投入结构不合理,资金大都倾向一线队伍和容易出效果的项目,二、三线队伍和夺金效益不高的项目经费严重短缺,这必然导致后备人才队伍萎缩及项目发展不平衡。他们认为,竞技体育具有展示国力国威、提升民族凝聚力以及推动全民健身等功能,有关方面应积极采取措施,统筹协调好各地区间、各项目间的人才、资金等资源配置,引导和保障竞技体育均衡、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