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新华网:交通变脸 场馆大成--北京满怀信心迎奥运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1月15日15:0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15日新华社记者高鹏

  再过206天,全世界的目光将聚焦北京——这座文明古都将迎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一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新的传奇将在这里书写……

  从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至今,已过去六载有余。回顾六年多来的筹办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热情支持下,北京的筹办工作成绩斐然。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日前表示,经过六年多的不懈努力,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各项运行条件已基本就绪。

  场馆大成

  场馆建设无疑是奥运筹办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自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北京奥运会需要的37个比赛场馆中,除国家体育场因举办开幕式需要将在今年4月竣工外,其余36个场馆均已完工。

  北京奥运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让国人为之骄傲,让世界为之震惊。仅仅三四年时间,一座座造型别致、独具匠心的奥运场馆拔地而起,这些建筑不但成为北京的新标志,还闪现出极具中国特色的智慧结晶。“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在每座奥运场馆都有直接体现。

  被称为“鸟巢”的国家体育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体育场,在建筑工艺上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广泛使用了雨洪利用、地热利用、太阳能等技术。与“鸟巢”毗邻的“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采用国际首创的空心多面体结构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ETFE膜结构,每天自然光照明可达10小时,水回收利用率达95%,节能效果显著。

  奥运村的生活热水供应百分之百将采用太阳能,其规模和技术先进性居世界领先水平。届时,6千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器,将为一万多名运动员每人每天提供50升的洗浴热水。这将是奥运会历史上,乃至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交通“变脸”

  北京申奥成功后,曾有国际奥委会官员表示,北京面临的交通问题比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主办城市都要严峻。实际上,早在申奥时,如何解决交通拥堵已是北京市政府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北京市近年来加快了作为公共交通骨干的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地铁13号线和5号线相继开通,不仅有效缓解了沿线地面交通压力,而且大大方便了百姓出行。去年,全市142公里地铁网客流量增加50%以上,公交出行率首次超过小轿车使用率。地铁10号线、奥运支线、首都机场线都将在奥运会前投入运营。届时,北京的轨道交通将达到创历史的200公里,运力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去年8月17日至20日,北京进行了“好运北京”体育赛事环境交通保障综合测试,机动车实行单双号分日行驶,每天停驶130万辆。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测试期间,市区主要道路平均每小时流量下降30%;平均车速每小时43公里,与平日相比大幅提高。不仅路“宽”了,道顺了,限行措施更对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空气质量连续4天达到良好水平。

  国际奥委会顾问、前路透社体育部主任斯蒂夫-帕里感叹说,测试赛期间北京的交通状况之好,彻底打消了他之前对奥运会时交通的顾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