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记者 许 蓓 本报北京8月2日电
连下了3天雨才放晴,北京城却没有一点清凉。下午2时正是艳阳高照之时,法国人里连·卡斯特站在北京奥运会外籍志愿者培训班教室门外,“在这种炎热的天气之下,人们很容易中暑,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些相关的急救知识,其中有一些中医急救的办法很有意思。”里连·卡斯特说,“所谓入乡随俗,而且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治疗方法和草药,应该比西药更见效。如果现在有人中暑了,我也会用中医的办法给他治疗。”
今天,北京奥运会外籍志愿者培训班进行了最后一天的结业课程,随后这些志愿者们将前往各个奥运会场馆接受专业培训,奥运会开幕前,他们将根据各部门的计划“上岗”。这些老外领到了与本地志愿者一模一样的蓝白色统一服装,不过在工作上,他们的任务不仅是服务,更重要的是成为中外交流沟通的桥梁。
北京奥运志愿者逾7.4万
里连·卡斯特还是个大学生,他是利用暑假的空隙来中国的。早在去年3月,北京市外事办就发布了招募北京奥运会外籍志愿者的消息,据北京市外事办副主任李洪海介绍,报名时间截止时有189个国家的21774人递交了申请。
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副部长李世新此前明确表示,录用标准与政策均与国内志愿者相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来源非常广泛,但我们对志愿者录用的标准和政策都是统一的,没有其他特殊考虑。”李世新在上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据官方统计,北京奥运会共录用了超过7.4万名直接为奥运会赛事服务的志愿者,他们来自全球9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外籍志愿者935人,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的志愿者分别有299人、95人和91人。
共青团北京市团委副书记姜泽廷此前也曾透露,在北京招募组织的40万名城市志愿者中,有很多是在北京居住的外籍人士,他们将在奥运场馆周边对游客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以及应急救助等服务。
针对在奥运会场馆内服务的外籍志愿者,北京奥组委举行了专门的培训课程,里连·卡斯特被分配前往自行车比赛场馆工作,他也必须参加这些课程。外籍志愿者培训课有3个阶段的安排:第一阶段的培训是在这些志愿者们确定已被录取但还在各自国家时开始的,主要通过互联网远程信息的发送,让他们了解北京和奥运会的基本情况;第二阶段的赛前培训在外籍志愿者抵达北京后开始,其中包括一些工作内容的培训;第三阶段是各个奥运比赛场馆的专业培训,在志愿者们结束培训班课程、分到场馆后进行。
里连·卡斯特上的最后一节培训班课程的内容是急救常识,北京市红十字会的专业人员是他们的导师。“在培训班里,要学习与志愿者工作相关的内容当然很重要,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怎么跟中国人一起工作。”里连·卡斯特说,“中国人的工作方式与欧洲人不一样,他们工作紧张而且认真,我们欧洲人相对比较懒散,但也更灵活。不过,既然我来到了中国,就要尊重主人家的习惯,学会中国人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志愿者是一个团队,我们必须互相配合。”
法国小伙中文名唤“高鹤”
两天前,第一批外籍志愿者已经上岗,他们的工作岗位是奥运会的语言呼叫中心。据李洪海介绍,北京奥运会的外籍志愿者团队主要分为3部分:一是由奥组委招纳并安排岗位的小语种志愿者,他们主要提供小语种翻译服务;二是负责媒体运行方面工作的外籍人士;三是服务场馆的外籍志愿者,这部分要参加过培训班课程才能上岗。
“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包括观众服务、媒体服务和语言服务,参加培训班的200多位外籍志愿者将在18个奥运会比赛场馆服务,他们来自65个国家,涉及47种语言。”李洪海说,“志愿者是历届奥运会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他们是保证奥运会成功进行的重要力量。我想参加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人,以后会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里连·卡斯特现在已经习惯了北京的生活,在这里他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自己原来就很感兴趣的中国文化,“我现在有了个中文名字,叫‘高鹤’。”他说,“鹤就是仙鹤的意思。”借着来北京的机会,里连·卡斯特还会抓紧时间学习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