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而在近日的采访安排中,陈凯歌、蒋雯丽等明星赫然在列。难怪德国记者埃尔林感叹:这些采访安排听起来都很有吸引力,有时候很难做取舍。
负责接受处理媒体采访申请的工作人员高小姐表示,记者的采访热情很高,她每天都要处理几十个采访申请,单是昨天上午参观北京奥运气象中心的活动,就足足吸引了三百多名记者。“所有采访申请,不管是否通过,我们都会在三天内给予回复。”她透露BIMC采取“零拒绝”原则,“其实有的记者需求很简单,比如希望在奥林匹克中心区相邻的楼上拍摄鸟巢外景,我们上午联系下午就可以过去拍摄。但有的申请希望采访有关部门,就需要经过多一些联系环节,可能要两三天才有反馈。
服务——微笑的绿精灵
面带微笑
帮忙到底
讲究原则
志愿者随处可见
整个BIMC实际上也是座刚刚装修完的六万平方米的酒店。工作人员在酒店外搭起了临时大棚为记者提供注册服务,并在酒店的一层至四层分别设置了记者接待区、工作区、展览展示区和餐饮休闲区。而四层以上全部是客房,奥运期间也只对记者开放。顶层还有一个酒吧,可以俯瞰北京市容。
BIMC活跃着一群穿绿色衣服的志愿者,他们的任务就是为了让来自不同国家的记者“活动自如”。他们向记者提供志愿服务时,永远面带微笑,而且,这些绿色的身影在新闻中心的每一角落都随处可见,大家昵称为其为:绿精灵。
来到新闻中心的第一天,记者因为不熟悉“路况”而迷路。一名素不相识的美女“绿精灵”不仅将记者带到目的地,还主动引领记者参观了其他两个楼层的新闻工作室。据这名叫李桐的志愿者介绍,从7月8日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开放当日,他们就进驻中心提供志愿服务,一直要工作到8月28日。虽然李桐是二楼的志愿者,但是如果遇到记者这样的“路盲”,她会帮忙到底。
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服务不仅周到,而且非常有原则。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安检非常严格,入门的时候只要经过安检门,入门者的照片就会被输入电脑,直到从出口离去后,照片才会自动清除。入门者随身携带的包则需要高度透明的仪器检查,以确保安全。有意思的是,如果入门者恰好带了一瓶水的话,就会收到“请喝一口”的请求。
餐饮——七元钱的自助餐
很便宜
很丰富
很美味
服务基本是象征性收费
“BIMC的饭菜很便宜,而且很丰富!”还没到北京,就有许多已经在新闻中心工作的同行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进行“勾引”。而昨天中午,记者终于有机会体验了一下“奥运新闻中心中最可口的饭菜。”
走进餐厅,呈现在眼前的食品有二十多种,除了意大利面、米饭和比萨等主食,还有色泽鲜美的时令水果;饮料也是应有尽有:绿茶、红茶,酸奶、散装果汁、瓶装果汁。虽然口味偏向西餐,但和主新闻中心那份一荤一素一汤一饭,外加一份甜点就要七十五元的套餐相比,七元钱一份的自助餐的确称得上人间美味。
据餐厅工作人员表示,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注册记者工作的主新闻中心,进行纯商业化的运作,因此不管上网还是吃饭,哪怕是喝一瓶矿泉水,都需要记者自掏腰包。但在BIMC,很多服务都是免费或者象征性地收取费用。
除了工作餐,BIMC的600多个工作席位,网络和电话接口都是免费使用,而且,拥有一张BIMC证件就获得了一种“特权”——免费乘坐北京市内电车、公交车、地铁和轻轨列车。翟惠生主任表示,之所以提供相对更好一些的工作条件,是因为相比注册记者,非注册记者没办法到场馆内采访赛事,因此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希望他们跳出赛事,“更多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
特派记者 吴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