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已经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阶段,随后将接踵而至的北京残奥会的脚步也已清晰可闻。在距离残奥会开幕还有31天之际,中国残联理事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汤小泉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
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第十三届残疾人奥运会将于9月6日在北京开幕,现在已经确定有14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名残疾人运动员相聚北京。此外,还有2500名教练员、裁判员和众多媒体记者将参与本届残奥会。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中国残奥代表团已于日前成立,总人数为547人,其中332名运动员将参加全部20个大项的比赛。参赛运动员正在京城内外的训练基地进行最后的热身备战,作为雅典残奥会奖牌总数第一,中国代表团在北京残奥会上的目标是“取得与东道主地位相符的成绩”。
残奥会师资培训已经按计划完成,400余名学员获得了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师证书;培训残奥会骨干志愿者4000多名,发放了《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培训教材》。已有约16000名残奥会志愿者完成了基地实践培训。
汤小泉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两个盛会‘同时筹办,同样精彩’,我们一定要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残奥会。目前,残奥会的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让残奥会助推社会文明进程
汤小泉表示:“北京残奥会与奥运会有相通的地方,奥运会筹办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拿出的举措、进行的建设、安排的设施等等,绝大多数可以用于残奥会。比如,残奥会的20个大项中,18个在北京举行的大项就可以利用16个奥运场馆完成。3.9万名残奥志愿者中有90%都是奥运会志愿者。但是,残奥会有其特殊性。”
汤小泉由衷地希望在残奥会结束后,全社会能够进一步增进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体育的理解;能够发自内心地树立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理念。她认为,这既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人性的升华,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残疾人艺术团还将演出40多场节目。由北京市“温馨家园”的残疾人朋友们亲手制作的6000多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在残奥村开村后,将送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
“在残奥会筹备过程中,我们一直提倡对残疾人的特殊服务、人性化服务,比如城市无障碍环境的改造,场馆的无障碍环境的改造,在安检时也将提供特殊服务,做到尊重残疾人”,汤小泉说,“在残奥村、残奥会嘉宾入住酒店,还将有一系列的特殊服务措施,这些措施都将体现首都北京、北京奥组委对残疾人运动员的特别关怀。”
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快
通过残奥会的筹办,北京拥有了2800多辆无障碍大巴、70辆无障碍出租车,改造了300多个公交车站台,地铁也增加了107部升降梯,故宫、长城等旅游景点的无障碍通道也得以解决,城市的无障碍进程大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