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岁的付漪泉老人、热心公益的常志复大妈、七年“啃”外语只为奥运的杨景琇老人、40年始终不渝地实践和弘扬雷锋精神的孙茂芳老人,他们都是北京的城市志愿者,他们在城市和场馆周边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应急救助等服务。虽然不再年轻,但他们认为,志愿服务不单是年轻人的事情,老年人同样要获得参与奥运的快乐。
103岁志愿者戴上微笑圈
像往常一样,吃完早饭后,北京市崇文区西草市社区的付漪泉老人用锁针别上崭新的“首都治安巡逻”袖章,开始沿着天坛北路往珠市口大街巡逻。看看这家的门锁好没有,瞧瞧那家窗户下有没有垃圾……在这条长约500米的街道上,付漪泉已经“巡逻”了近30年。
正是因为这30年的社区安保巡逻志愿者经历,103岁高龄的付漪泉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并创造了奥运志愿者之“最”——最年长志愿者。
现在,付老依然每天巡逻,要把社区的治安维护得妥妥帖帖。“只有咱们各个小区都安全了,咱的奥运大赛才能顺顺当当地举行。”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那天,付老在儿女们的动员下报了名。之后,北京市团委书记、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专门来到老人的家中,亲自为老人戴上北京市奥运志愿者的五色微笑圈。
因为志愿成为火炬手
早上7点,常志复大妈以一个奥运会城市志愿者的身份,跨出离紫禁城不远的四合院的家,来到在城区西边的奥运城市志愿者服务站里,满头白发的常大妈将无偿服务一整天。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奥运城市志愿者,常大妈确实动了不少心思。不忙的时候,大妈做好了早饭就会看看报纸,将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奥运信息剪下来,贴在自己的小册子上。常大妈还参加了急救知识培训、英语培训班,并花了半年时间学会了手语。
在街头的志愿者服务站,开朗活泼的常大妈是这样吸引路人的:“来,我教大家‘爱的鼓励’好不好?很简单的,就像这样一二、一二三、一二三四、一二……”常大妈拍着手和身边的伙伴动了起来。
如今,让大妈津津乐道的是,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奥运火炬手,完成了奥运火炬在北京的传递。
7年用坏6个语言复读机
走近北京三里屯雅秀商场门口,就会看见一个小小的活动板房——雅秀城市志愿者服务站。这里每天有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在做志愿服务,站在一群小青年中,他格外显眼。
老人名叫杨景琇,今年75岁,是奥运语言翻译专业志愿者。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老人想的是“一定要为奥运出力”。
怎么出力呢?他心想,要让来参加奥运会的大批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了解北京的文化底蕴,就需要沟通无障碍。于是,从2001年8月起,杨老开始自学英语,在这7年中,他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啃”英语,光是复读机就用坏了6个。
每天虽然辛苦,但杨景琇老人快乐地说:“我看到来咨询的外国朋友非常高兴,看到大家都受益,我就开心!”
“京城活雷锋”志愿服务40年
在众多城市志愿者中,还有40年始终不渝地实践和弘扬雷锋精神、被誉为“京城活雷锋”的孙茂芳。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从奥运志愿者开始招募后就在第一时间申请成为城市志愿者。在“春节服务周”“五一服务周”“好运北京”体育赛事、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邀请赛等多项城市志愿服务中,他带领孙茂芳志愿服务小分队,一直活跃在王府井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上,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坚持开展志愿服务。
那个苍老而矫健的身影,热情地接待着来往行人的咨询,友好地与各国游人合影留念。他身披的绶带就像一团跳跃的烈火,带给人们一片温馨。
“做一名奥运志愿者,是我长期以来的一个梦想。希望通过我这样一位老人的志愿服务,让全社会对志愿服务更加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服务奥运的行列中来。”这位“老雷锋”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