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雨菡
在看中美女子排球“和平大战”的时候,除了紧张激烈的比赛之外,我还关注一些其他的小细节。比如我想知道,郎平究竟是用英语给她的队员执教,还是中文配翻译。所以,每一次技术暂停,我都将电视机的音响开到最大,试图越过震耳欲聋的现场观众声来捕捉郎平的声音。果然,我猜得没错。她用的是流利的英文,身边并没有翻译。并且,在赛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她也用的是英文,非常的流利,能够恰当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完整的意思。这说明两点,一是她的专业精神,她的敬业态度。另外,就是她已经完全有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驾驭另外一种语言。这让我非常地佩服。
中国人在国外生活和工作,最大的挑战是陌生的语言环境。对于运动员来说,这更加的困难,尤其是中国的运动员。因为中国运动员基本上都是从非常小的时候,就全力投入了运动训练生活,文化课学的非常少。基本教育的缺失对他们来说是永远的空当,等到他们退役的时候,想要补齐曾经缺少的文化知识的一课,那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当我听说郎平学习中英文版的《论语》,并且能够用非常流利的英语来工作的时候,我真是为她感到高兴。
这样的中国运动员,还有两位,一是姚明,他从一个哑巴,变成了一个可以在记者会上游刃有余地开记者玩笑的英语通。另外一个是邓亚萍,她更是了不起,她从ABC起步,最后在英国拿到了博士学位。看到他们,我觉得那句广告说得真好,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