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晶 铖钰 陈咏
家在距离北京半小时车程的天津,呆在北京40天了,愣是没回过一次家!7月份以来,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60名学英语的大学生志愿者奔忙在奥运会签约涉外饭店,为来北京观看奥运会的外宾服务。记者昨天连线在北京民族饭店的志愿者们,感受他们服务奥运“连轴转”的酸甜苦辣。
给4个男孩当“临时妈妈”
8日,对于志愿者郑小莉来说,是最辛苦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她当了4个调皮男孩的“妈妈”。小莉是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已为人母。当天,饭店来了两个带着4个男孩的外国客人。经交流得知,两人是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夫妇,4个孩子是他们的儿子,年龄从4岁到11岁不等。夫妇俩面有难色地说,晚上他们想去“鸟巢”看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因为想看得“尽兴”些,就想把孩子留下,其中一个孩子生病了,还要麻烦饭店喂些药。
因为自己有照顾孩子的经验,语言交流没有障碍,郑小莉“主动请缨”揽下了这个“艰巨”任务,考虑到孩子太多,又都是男孩,饭店又给小莉安排了一个帮手。“4个孩子都很调皮,忙完了这个忙那个,这个跌倒了那个又说饿了,还有个小病号要喂药,喂完了药又要讲故事,真是太难为小莉了!”志愿者陆文洁告诉记者,尽管饭店里有空调,郑小莉忙得浑身大汗,从下午5点一直忙到深夜11点,一分钟也不敢松口气。孩子的父母回来了,精疲力竭的她一下子瘫软下来。老外看见孩子都很好,而“miss zheng”累得够戗,一边说抱歉一边掏出丰厚的小费,被小莉礼貌地谢绝了。
找“西班牙语翻译”跑断腿
昨天上午,长驻民族饭店的一家国外旅行社带来了一批“奥运游客”,志愿者们帮助安排大家入住,这时问题来了。其中两个哥伦比亚客人不会说英语,只会讲他们的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带团的导游焦急地找到志愿者中公认口语最好、有过美国生活经历的研究生钱晶晶。
“这个真的把我难住了,虽说我对自己比较自信,但只是擅长英语,对西班牙语一窍不通。怎么办?只有不停地找!”钱晶晶当即去找旅行社里的工作人员,找遍了人,每个人都是“耸肩摊手”作无奈状,没有一个懂西班牙语。看着哥伦比亚客人焦急的眼神,晶晶急中生智,开始在这一批游客中“做文章”,实在不行,再在所有住店客人身上下力气。跑上跑下,一个一个地询问,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已经70岁、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老先生迈克终于自信地回答:“我在南美洲波多黎各工作过,懂西班牙语!”迈克非常有风度,虽然自己马上要去机场,还是耐心地帮两个哥伦比亚客人“现场翻译”,最终解决了问题。看到哥伦比亚客人满意地冲自己伸大拇指,几乎“跑断腿”的钱晶晶所有的疲劳一扫而空!
回天津只能等奥运会结束了
“你们记者真该夸夸郭懿同学,她真的不简单,经常忙得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家就在紧邻北京的天津,乘车只要半个多小时,可从7月5号来北京,40多天了,她没回过一次家!”昨天,志愿者陆铖钰向记者“揭发”这个同学兼“同事”。今年读大三的郭懿在民族饭店客房部当服务员,这个学英语的高才生干起整理房间的“粗活”来,不仅毫无怨言,而且干得特别认真,因为和外宾交流“无障碍”,对于来看奥运会的客人需要帮忙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解决。客房部平均每天要接待200多个客人入住,办理200多个客人离开饭店,每个志愿者上午两小时内最多要清理10间房,叠被子、打扫房间,一刻也停不下来。
志愿者孟成诚说,同学中基本都是江苏人,只有郭懿来自北方的天津,“其实郭懿挺想家的,离家这么近也没时间回去,有时候打电话都哭了,她是独生女,父母也很想她,因为进京有限制,他们也很难过来看女儿,大伙都挺佩服她的!”小孟说。
通讯员 晶晶 铖钰 本报记者 陈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