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蒋昕捷 实习生 叶珠峰
设想一下,你踏上罚球线,屏息凝神,发誓要把球扔进5.8米外的篮筐。这时透明的篮板后,冷不丁冒出100多条胳膊,还有100多只手在你眼前不停地颤动,耳边同时响起“哦哦哦”的声音。你受得了吗?
希腊职业拉拉队光芒四射
8月16日,3战3负的安哥拉男篮碰上了欧洲劲旅希腊队,更不幸的是他们碰上了从希腊赶来中国助战的职业拉拉队,像“晃眼睛”这样的战法只是小试牛刀。
最终安哥拉队61∶102告负,在这场一边倒的比赛中,不足百人的希腊拉拉队更多地吸引了中国观众的目光。他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条纹衫,扭起腰来就像是一面面跳动的希腊国旗。从入场开始,他们就高唱着凯歌。
一位来自福建的观众断言,“按这种叫法,10分钟就哑火了。”可阵阵助威声硬是持续了1个半小时,直到比赛结束。现场1万多名中国观众也由此见识到奥林匹克赛场上最古老的仪式——“拉拉队文化”。
拉拉队原名cheer leading,据说源于原始社会的仪式,一些部族通过族人的欢呼和手舞足蹈的表演来激励即将出征的战士。到了现代赛场,拉拉队已经演变成专门为竞赛打气的团体,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胜负。比如在足球圈里就有这样一句话:观众是场上第12人。
在希腊与安哥拉之战中,来自希腊的这支拉拉队充分体现了一支职业拉拉队的素养。“助威本队”和“干扰敌队”只是初步成果。实际上,当时两国的现场观众加起来不超过百人,因此争取到1万多名东道主观众的支持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希腊拉拉队的队长是个光头,开场5分钟后,这个健硕的中年汉子已经赤膊上阵。为了不违反禁止“裸奔”的规定,他象征性地披了一面希腊国旗。
比赛进行到第三节,这位光头队长突然用中文喊起“加油”这两个字。尽管发音并不标准,却得到全场观众的掌声。大多数中国观众开始放弃中立的立场,跟着希腊人喊“加油”。
效果非常明显,安哥拉队连续出现3个失误,一下丢了7分。
20分钟后,看中国人开始同情弱者,希腊人又故伎重演。
“狡猾”的光头队长临时向志愿者学了“中国队”3个字的发音。很快希腊拉拉队改喊起“中国队,加油”。在一片笑声中,中国观众也跟着喊“中国队,加油”。
可以想象,场上的安哥拉朋友多半分不清“中国队”和“希腊队”在中文发音上的区别。于是,坐满了1.8万人的奥林匹克篮球馆莫名其妙地成了希腊人的主场。
多国部队在观众席PK
在非群体竞技项目中,有时也能看见各国拉拉队的身影。一位在水立方报道游泳项目的记者,这样描述他眼中风格迥异的拉拉队:“澳大利亚人喜欢干吼,法国人喜欢用会发出刺耳声音的发声板助威,美国人喜欢随着加油声扭屁股……”
一般来说,各国拉拉队都是抓紧运动员赛前的几分钟,用本国语言高呼加油,为队员鼓劲造势。日本观众是个例外,据说只要运动员在比赛时,日本拉拉队一定会站起来,一边根据游泳节奏呐喊,一边挥舞手中的小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