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见证这每四年一次的体育盛会,五大洲记者纷纷涌进拥有悠久历史的北京,亲自感受这座古城的魅力,加拿大新闻社记者希德哈尔塔·班纳杰便写下了他的感悟: 在抵达这座拥有1700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都市之前,好友说:“如果自信地认为可以了解北京和中国,那你就错了——你所认为的了解可能是非常薄弱和肤浅的。”
承办奥运会刺激了北京的发展,一座座新体育设施拔地而起,商场空调开得很足,让人十分舒适,现代味十足的商业街异常繁华,西方商品、美式快餐和高级汽车更是随处可见。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所有这些新事物称王称霸的年代,我们仍可以找到老北京的踪影。
北京的胡同是我的必到之处,这是一个由狭窄的街道和小巷构成的网络,仍有人生活在这里,听说都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在这里,我遇到一名70多岁的老者,名字叫王德成(音),一家人在狭窄的胡同已经住了50年。通过与这位老者的交谈,我不难理解为什么像她这样的人不愿意购买更为舒适的楼房。面对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历史悠久的胡同正不断消失——在现代与古老的这场较量中,它们已经败下阵来,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无论身在何处,北京都散发着一种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奥运会志愿者用“你好!”和“北京欢迎你!”向外国人表示亲切问候。北京的老年人会例行公事般抓过我脖子上的特大号奥运会采访证,嘴里说着“记者”,而后露出亲切的笑容。年轻人也表现得很热情,因为他们有了一个练习英语的机会。
在我看来,这种学习热情无疑是一个国家正在崛起的标志。这里的人对我们这群老外充满好奇,他们热情好客,言语也很亲切,所有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与我原以为的中国人性格内向、不愿意与外国人交流的想法南辕北辙。
北京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城市,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空气质量的提高。天气不好的时候,北京的天空是灰色的,但与我去过的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空气质量算是好的了。在加尔各答,污染严重的街道让人心烦意乱;在蒙特利尔,炎热的空气中充斥着吞云吐雾者的杰作,以至于你不得不带着满身烟味回到自己的安乐窝。北京居民说,由于采取严格的减排措施,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些措施包括关闭北京周边的工厂、机动车按单双号出行等等。
在这座令人震惊的城市,你所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新还是旧——似乎都变得越来越大。在北京已经一周多了,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北京正拥抱整个世界,所有人都是它眼中的客人。
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