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枪手埃蒙斯两届奥运会的最后一枪,先后“白送”了中国两枚金牌。这是事实吗?当然。
但是,北京奥运会上,如果没有中国选手邱健稳健的发挥,结果仍然不会惊人逆转,花落中国。其实,从资格赛第四拼到倒数第二枪后的第二,邱健夺冠靠的并非是运气。如果他没有良好的心态,也无法在第5枪和第6枪打得不好的情况下,迅速进行调整,从而在最后两枪完成绝地反击,超越原本排在第二的乌克兰选手,拿到金牌。
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是心理的较量。在奥运会这个顶尖级别的赛场上,冠军永远属于心理状态最稳定的人。
16秒 对手注意力极端下降
中国运动生物力学学会副主任、北京体育大学刘学贞教授长期为中国射箭队做各种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高速摄像、运动分析软件、红外光点测试、足底压力测试、肌电测试……所有能够采用的最新科技手段,几乎全都应用到了。
但刘学贞教授却高度认可这样一个观点:当世界顶级的射手同场竞技时,技术的高低并不是最后的决定因素,心理因素往往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比赛心理已经被纳入奥运会夺牌的科研项目。”她告诉记者。
心理研究在比赛中有多重要呢?
举个例子,网球运动员在发球之前一般需要准备十多秒。有心理学者认为,第16秒发球是最合适的时机。这是因为,人的意识水平是不断波动的,注意力也随之变化。等到第16秒时,对手正处于一个注意力波动低端,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下降,这时候发球最容易得分。“16秒规则”正是利用了这个时间差。
特种训练 韩射箭队求教军方
再说说韩国射箭队,这是一支曾梦想包揽所有北京奥运会上射箭金牌,赢得第一个男子、女子团体及个人的“大满贯”队伍。他们的比赛心理训练系统令人称奇。
据媒体报道,韩国人花费了“5个月的时间和100万美元”建造了一个据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射箭模拟练习装置。这是一套有些像“飞行员训练模拟器”的装置,可以模拟不同的“天气情况”、“对手实力”和“赛场各种不同的微小变化”。它可以发现运动员的弱点,并且帮助他们“在真正的比赛中免受影响”。
同时,据说韩国射箭队在心理训练上使用了军队的特种训练。军方提供的训练场是呈“凹”字形的水泥建筑物。在长200米的迷宫中,设置了各种让人产生极大恐惧感的“机关”。不仅如此,韩国射箭队在训练中设置了与北京奥运会射箭赛场十分相似的模拟场景,并且故意将箭手安排在离观众席很近的位置,在观众席上模拟大量观众发出的各种干扰性的喊声和噪音,以便箭手适应极端条件下的比赛。
韩国队可谓费尽心机,终于在射箭项目上获得3金。但尽管如此,女子射箭的个人金牌还是被中国女孩张娟娟射落。
中国射箭奥运会史上第一枚金牌的获得,正是得益于心理专家团对奥运参赛队员从生物化学、应激监控、赛前心理辅导和咨询等方面进行的长期跟踪心理科技服务和研究。
母语焦虑 主场氛围是双刃剑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心理重点实验室的最新研究——奥运期间中国运动员个性化心理调节,被应用到了大赛之中。
多年来一直为国家射箭队运动员提供心理服务的专家迟立忠说,从事射箭和射击这类项目的运动员,本身的心理素质强于其他运动员,但他们毕竟“有血有肉有思想”,同样会在比赛当中受到外界各种各样的干扰。
尤其是在北京举行奥运会,观众们说的话运动员们都听得懂。迟立忠赛前就建议准备详细的预案,以对抗主场带来的“母语焦虑症”以及主场压力对队员心理的影响。主场作战的氛围对于夺金呼声很高的项目而言,反而是一把双刃剑。
为了消除北京奥运会的主场压力,今年年初,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聘请了国内最知名的12位运动心理专家,组成“2008奥运服务心理专家组”,为正在紧张备战的55支国家队提供心理训练和咨询指导。
据专家向记者透露,国家射箭队同样采取了各类干扰方法进行比赛心理的科学备战。例如,主管领导现场督战的“贴身施压”、临时调换比赛器材、故意报错靶进行干扰、突然调整比赛时间……各类突发难题不一而足。
正因如此,不仅是射击射箭,在北京奥运会的体操、跳水等各个赛场上,中国运动员一次次“赢在心理”。本报记者 丁文亚 J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