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军多丰收金镶玉也有心理专家一半功劳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22日03:39   南方日报
中国军多丰收金镶玉也有心理专家一半功劳

  北京奥运会已经接近尾声,中国代表团到昨天为止,已经获得了46枚金牌,暂列金牌榜首位,这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获得金牌数最多的一次。

  其实,中国体育代表团之所以获得如此佳绩,除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备战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科研团队护航运动员训练、比赛。而其中,负责运动员心理调整的心理专家团队,对于体操、射击、跳水、举重等项目大面积夺金,又有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过去心理调节基本靠“吼”

  在射击馆,具有一流水平的杜丽在8月9日没有获得首金。“今天我的状态太差了,没有发挥出水平。”杜丽丢掉了首金,满脸泪水遗憾地说。

  其实,杜丽所说的“状态太差”,就是心理专家所说的心理调节不好。“杜丽第一天的比赛没有发挥好,直接原因就是心理出现问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竞技体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奥运心理专家组组长张忠秋解释,“而运动员心理研究和辅导,则是从雅典奥运会之后,我们开展的科研重点。”

  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世界体育强国,都非常重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过去几届奥运会上都派出了多名运动心理学专家跟随运动队进驻奥运村。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各种条件的有限,中国还不可能培养并输送大批运动心理学家到运动队长期工作。那个时候,运动员的心理辅导、调节,更主要的还是靠教练员和运动员自己。

  隔行如隔山,教练员、运动员虽然在专业技术上是专家,但对于心理学这门科学却并不是专家,所以也无法使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在上届奥运会,中国体操队的滑铁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运动员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

  精密仪器监测运动员心理状态

  在电影和电视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心理医生和心理有问题的病人聊天,进而治愈病人的心理问题。其实,这只是心理专家工作的很小一部分内容,他们给运动员赛前解压还需要做更多的科学分析,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位运动员进行解压。

  张忠秋主任向记者介绍,在进行心理辅导之前,心理专家科研小组首先要通过监测运动员脑电图和神经系统,然后描摹出运动员神经系统的模型,掌握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包括运动员平时正常时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指标,什么时候会出现心理、神经疲倦、紧张状态,以及比赛中的心理兴奋程度是多少等。

  经过长期的运动员资料收集、整理、系统化之后,科研小组就可以量化运动员的心理恢复指标,并根据大脑不同区域的状况决定该给运动员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压。

  张忠秋主任告诉记者:“通过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SPCS系统),也就是类似脑电图那样的仪器,我们会发现运动员出现的焦虑、紧张等不利于比赛的心理状态。出现这种情况后,我们就采用长期跟踪积累的科学数据,制定适合运动员的解压方式,甚至还会采取适度的疼痛刺激方式来让运动员达到平静、稳定的状态。像射击运动员,我们有时候也让一部分运动员听着音乐进行比赛,效果都很不错。”

  心理专家驻扎奥运村周边

  8月10日,中国新人郭文珺在10米气手枪轻松夺冠,其平静的情绪就是心理专家赛前工作的成效。而杜丽在失去首金之后独自回到总局训练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接受心理专家的“治疗”。结果,她在4天后就获得了金牌。

  林跃和火亮获得男子双人10米跳台跳水金牌。但是外界都不知道林跃在赛前一个星期的状态十分糟糕,令中国跳水队十分担心。后来,张忠秋马上进驻跳水队,把林跃的心理问题给处理了,最终保证了他们在比赛中发挥出正常的水平,为中国代表团贡献金牌。

  这次中国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几乎所有的单项队伍都配备了心理专家团队护航。这些科研人员因为编制问题无法全部入驻奥运村,于是他们就在总局训练局、奥运村周围、比赛场馆周围驻扎,随时为运动员解决心理问题。金牌的一半也应该属于这些在场外默默工作的心理科研人员。

  体育总局备战奥运心理专家组组长张忠秋———

  把运动员兴奋点调到北京时间

  六大途径保驾护航

  ●第一,我们开通奥运心理服务网站,随时可以和运动员对话,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第二,科研队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监控指导,进行个性化专家心理咨询服务。

  ●第三,我们还专门制作了一些电影科教片,帮助运动员认识奥运比赛规律和大赛心理调节方法。

  ●第四,我们还研究出利用功能性心理音乐为运动员减压放松,提高睡眠质量,让运动员在比赛时集中注意力。

  ●第五,我们购买了一些先进设备,例如具有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SPCS系统)的“奥运心理调节车”,即使是在比赛前都可以供多人同时进行的心理监测、减压调节技能训练,随时随地跟随运动员进行流动监测训练。

  ●最后,我们通过总结,印发了奥运心理调节手册,让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贴身使用。

  在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启动了“优秀运动员专项心理水平诊断与监测研究”、“奥运期间中国运动员个性化心理调节”的研究课题,并直接运用到运动员在奥运会的备战和比赛中。

  该课题组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竞技体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奥运心理专家组组长张忠秋,目前一直忙于为正在进行奥运比赛的中国选手进行心理调节工作。近日,他在百忙中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就运动员心理的一些问题进行解析。

  优秀运动员须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

  记者:从专业的角度,要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

  张忠秋: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具备了一定的心理素质之后,心理应激恢复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成绩的好坏。这个能力尤其在射击这种典型的心理消耗项目上特别重要。

  例如杜丽,在第一天的比赛中显然是心理应激恢复能力出现了问题,没有能够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进行自我精神快速调整。不过经过4天的调整和心理专家的减压,她迅速调整了心态,还是有较好的心理应激恢复能力。

  有了自信心才能激发最佳兴奋度

  记者:运动员在比赛时都希望有最好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是否和心理学有关呢?

  张忠秋:这个“状态”其实就是兴奋度的问题。在比赛中,有的运动员会过早产生兴奋,有的则是在比赛中兴奋不起来或兴奋不到位。比赛时兴奋度的多少,是运动员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对中国举重队进行过研究,对所有参赛运动员进行过测试,找到了每个运动员的最佳兴奋时间点。陈燮霞能够为中国代表团获得首枚金牌,不仅是心理抗压能力发挥了作用,和她兴奋度调到最佳也有很大的关系。

  记者:运动员的兴奋度能否出来是不是和运动员的自信心有关系呢?

  张忠秋:两者有很大的关系。运动员的自信心培养,其实就是运动员的自我效能的能力培养。运动员有了自信心,才能激发出最佳的兴奋度。

  在皮划艇队,课题组制作了一个自我效能测试软件,测试内容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日常和比赛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测试运动员遇到问题时的本能反应。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下意识做出的答案正确率很高,而一般运动员则比较低。

  例如柔道选手佟文,她的自我效能培养就很成功。在那天的决赛中,她就是依靠超强的自我效能能力,用一股“我肯定行”的自信心激发出最佳的兴奋度,在比赛还剩下15秒的情况下反败为胜。

  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心理状况普遍很好

  记者:经过几年的工作,你认为中国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之前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张忠秋:我个人觉得,中国选手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心理状况普遍很好。这主要集中在自信心、心理应激恢复能力、兴奋度的调整等方面都提高了很多。这也说明,我们几年的运动心理科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和突破。

  我相信,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再加上之后的继续努力,我们的运动员心理肯定会更加良好,在之后的大赛中获得更辉煌的成绩。

  链接

  生理相干与

  自主平衡系统

  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Self-generatePhysiologicalCo-herenceSystem),简称SPCS系统,采用美国HeartMath研究院最新科研成果,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和计算机强大的计算技术,通过考察心率变异性(HRV)并计算其功率谱,监测生理变化(心率变异性HRV、脉搏波形、频谱分布)、协调比例变化及协调分数变化,解读心脏、大脑、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活动密码,并通过“H2G(HeartToGame)”游戏训练手段,平衡自主神经系统,协调并提升HRV,提高生理、心理健康指数和个人表现力,增进组织绩效。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